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章 害怕的“华灯初下” (3 / 5)
所谓寓情于景,即在景色或环境的描写中寄托情感。在《维特》中,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抒情方式,并且充满诗意。文中写景始终起着烘托情感,揭示内心的作用例如,“维特初到瓦尔海姆是万物兴荣的五月,离开和重回瓦尔海姆都已是落木萧萧的秋季,等他生命临近结束时更到了雨雪交加的隆冬一时序的更迭和自然界的变化,与主人公由欢欣而愁苦以至于最后绝望的感情发展完全吻合,做到了诗歌所研究的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多变的环境描写也意味着维特多变的性格与情绪。
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可以很真切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深入主人公维特的内心,去感知他交错复杂的情绪,从而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了维特的性格。正如文中这样一段话,“真美啊,我能来到这儿的小丘上,眺望那道美丽的峡谷,那周围的景物是如此地吸引着我。一那儿有-座小小的树林!一你要能到林荫中去多好!一那儿有一座高高的山峰!-你要能从峰顶俯瞰辽阔的原野有多好”,我们既可以感受到美丽的景物一“树林”、“山丘”、“沟壑”等,也可以感受到维特的心情,他希望朋友威廉也能感受到他的喜悦的心情,他对于瓦尔海姆的环境的喜爱。读者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份情感,并且随着描写身临其境地想象景物,体会感情,真正实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正是以上所说的多重抒情方式的综合运用,使《维特》一文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性,其本身也可称为“一首凄婉的叙事诗”。多重抒情方式所传达的真情实感是文章抒情性质的催化剂,使读者能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意并且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进读者与主,人公维特内心与思想上的交流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维特自己来向读者倾诉他的经历,他的思索。借此读者更直接地感觉到了他的痛苦、压抑与矛盾。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故事的意义以及作者真实的想法。这也就真正构建起全文的抒情脉络,使整个故事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感,这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一大魅力。
注释:
1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143页
234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译后记(杨武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130页
参考文献:
[1]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q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聂珍钊外国文学史(第二卷)[c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4]张晓晖独白之哀歌心灵之窗口一-《少年维特之烦恼》心理描写研究[]安徽文学,2008:3
[5]刘为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形象[]高等函授学报,2007:6
黄慧红?
没听过这个名字呀!
那可能是不怎么出名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