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章 害怕的“华灯初下” (1 / 5)
云起恍神间,已起身走至床头柜前。
一个愣惚,失手碰到了附近的书堆。
“啪、嗒”
书堆如阶梯般逐次跌倒在地上。
云起的心神,却被最先掉落的一张折纸吸引了。
那是一张彩色的锦纸。
那是她不曾见过的,又觉得有点眼熟:
——很像……,他送的锦纸。
手比心快,已然打开了它: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多重抒情
作者:黄慧红
1774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真情实感,强烈的时代精神,高度的艺术性,三者融合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继而“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歌德非常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书信体的形式,让主人公面对面地向读者诉说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展露自己的抱负和情怀。“信中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自己仿佛变成了收信者,听到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窥见了他那颗时时在柔弱地颤动着的敏感的心。”带给读者这样深刻的感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中充满浓郁诗意的多重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简言之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本文从《少年维特之烦恼》(后文简称《维特》)中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入手,具体探讨本文抒情的多重性。
一直接抒情
在《维特》一文中,很多情况下都采用直接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向读者宣泄,把奔涌的感情直接向读者倾吐,让读者也被这种淋漓尽致的情感所震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