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9章:庄蹻论战,语惊四座(上) (1 / 2)
暮色时分,一骑黑色快马驮着一名黑衣信使西出洛阳,四蹄飞尘,黑衣飘飘,像一只伏在地面飞翔的黑色大鸟。日夜兼程,一路经新安、渑池、翻越崤山北麓,经崤塞,飞跃潐水,抵达函谷关下已是次日傍晚,关门已毕。
关楼上的守关将领见黑衣人勒马关前,厉声问道:“暮色叩关,来者何人?”
黑衣人从腰间摸出一块金色令牌,冲关楼上将领一晃,急令道:“秦国密探,有紧急军情呈报咸阳,速开关门!”关楼上那将领令旗一挥,两扇青铜大门隆隆推开。黑衣人轻抖缰绳,黑马提蹄跨入关门,两扇大门又轰隆隆闭上了。过关后,黑衣人片刻不停,勒马继续在幽深狭窄的函关古道上疾驰而去。
函谷关,西据高原,逶迤绵延,东临绝涧,河宽流急,南接秦岭,巍峨挺拔,北塞大河,浊浪涛涛,因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在秦国与六国近百年的漫长战争中,函谷关所踞之地每每成为争夺焦点。深险如函的函关古道镶嵌在东起渑池西至潼关的深沟险谷间,长达两百余里。其间道路狭窄,地势险要,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所谓车不并轨,马不并辔。关道两壁险峻陡峭,林木蔽日,幽邃莫测,自古便是沟通洛阳至长安的必经之路。战国初年这函关古道本属魏国,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强盛,先后攻占此处的曲沃、陕焦,一夫当关万夫莫克的函谷关便是秦国在此期间修建
起来的。
函谷关之威名天下皆知,不仅因其固若金汤、易守难攻,还因一个流传天下的故事。话说道家宗师老子,学识渊博,曾任周王朝典籍馆藏史,见周王朝日渐衰微,无可挽救,便决意离开故土,准备西出函谷关四处云游。当年守关将领尹喜颇为崇敬老子,一日清晨,日出东方,见紫气东来,知当日必有高人过关。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便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本想设法留下老子,拜其为师,不料老子却执意要出光云游。无奈之下,尹喜只好要求老子若要出关亦可,须得留下些许字句供后人研习。老子只好在函谷关住下,几日后便写出一篇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交给尹喜,独自骑大青牛出关去了。
天亮时分黑色快马驶入咸阳城,黑衣信使直奔王宫内殿,此时秦惠文王赢驷正在宫内更衣,黑衣信使径直来到宫门外大声禀道:“大王,关外来紧急军报!”
秦惠文王顿吃一惊:“快请,呈上来!”
黑衣信使慌忙蹿至秦惠文王跟前跪定,递上一封密函后禀道:“大王,山东六国结盟攻秦,楚王为盟约长,率六国之兵六十余万,正往魏都大梁聚集!”
“此事寡人已知。”秦惠文王展开密函瞅了一眼,“只是,六国联军聚集大梁,欲攻我函谷关还是临晋关,可有探明?”
“回大王,联军行进路线尚未探明。”
“大军所过,必有踪迹!”秦惠文王道命道,“继续查探
,一有消息火速回报!”
黑衣信使领命退却。
秦惠文王仓促更衣毕,命侍从宣众臣即刻上朝议事,自己先急匆匆奔向政事堂。
※※※
且说六十万联军浩浩荡荡相继奔赴魏都大梁,五颜六色的大纛迎风飘扬,各自为营,驻扎在大梁西南侧逢泽大营。大军即将开拔时,众人却在行军路线上出现了分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