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46章水泥产量没问题 (4 / 4)
不求贪快,赵易三人只求从45年底到55年建国十周年期间,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对钢筋水泥的需求是海量的,就算是平摊到十年间,每年的需求也是惊人,更何况民间需求也
在日益增长,这点产量也扛不住多久。
“现在我们能很快把水泥产量提高,是因为从德国日本等地搜刮的设备起了作用,但到了五百万吨想要继续提升就有些难度了。要么需要我们造新设备,要么进口新设备,或者技术升级?”赵易是希望最后一条能发挥更大作用。
“水泥的产量我不担心。”李衡没见过猪跑,最起码吃过猪肉,“新型的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说破了,也就是多了个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核心技术。我虽然了解不多,但大致的原理还知道点。多做做试验,我想难度并不算很大,毕竟这个技术在五十年代就出现了。升级改造后,三到五年内水泥产量提升到千万吨没问题。再加上火山灰水泥的大规模使用,只要煤炭燃料能跟上,十年后产量再翻倍也没问题。”
“真没问题?”赵易有些摸不准,美国人在二战前的水泥产量不过也才两千多万吨。华夏后世水泥攀升到两千万吨时已经六十年代了。
“老大,十年后已经55年了。水泥这东西要暴产,还真没多少技术含量。十年时间,不说设备了,人才我们也能培养起来了,多设几个厂,产量还能不提升?而且这可是新型的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只要思路对了,产量提升是很快的,翻倍都轻松。就像
我们炼钢,只要吹氧转炉技术一出,钢铁产量嗖嗖地往上涨。”李衡顺便也扯到了钢铁产量上。
现在东联国的钢铁产量有些低,不过李衡同样有信心快速提升,信心来源就是科学技术的提升。
二战的生死存亡之争让科学技术来了一次大爆发。战争技术后,大量的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为人所熟知。战前就有相关思路的吹氧转炉就是其中之一。
五十年代吹氧转炉的成熟,一下子点爆了全球钢铁产量。不说能耗上的差距,普通情况下平炉炼钢一次怎么也得需要6到8个小时的时间,而吹氧转炉只需要二十多分钟,就算加上其他辅助工作,最多才一个小时。生产效率翻倍的提高。
“现代科学是建立在试验基础上的,只要方向对了,多试验几次甚至几十次几百次,总能成功的。”李衡对点出吹氧转炉技术树也很有信心,吹氧转炉的名字已经点出了其中的原理,无非是上吹下吹或者综合吹的各种实验,方向正确了,总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