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6章R-1830发动机 (1 / 4)
“这么快?”李衡略有些吃惊,他没想到林同骅的那一组,会那么快完成运5的仿制。
转头想一下,也不觉得奇怪了。
徐舜寿那边是先进的单翼机,换了发动机,速度提升到三百多,也不算慢,尤其是教练机还要考虑安全和种种训练问题,众人是头一次接触,虽然有初教六参考,不免也要从头摸索。
说实在的,运5运输机并没有太多先进的技术,完全靠安东诺夫那惊人的系统整合能力,恰到好处的把各种普通的技术拼接在一起,打造出了一款性价比极高的轻型运输机。
林同骅这边的众人早就熟悉了双翼机,抗战前得来的很多飞机知识都是双翼机的,知识点更熟悉。
一开始赵易还担心发动机改变会影响运五。
“不用担心,活塞5大约五百多公斤,R-1830发动机也是五百多公斤,我记得有款1200马力的甚至比800马力的活塞5还要轻一点,最多这个14缸的大黄风比9缸的活塞5尺寸大一点,但对于速度慢的运输机来说,好修改。只要原理相通
,整个机体放大一点也不要紧,还能为以后升级留出空间,反正动力足够。”李衡倒是不担心。运5这样的设计并不算难,后世都能成为航校学生们的作业。真正难的是制造。
还有一个原因,李衡也知道。
虽然当初把分成了两组人,两个项目,但两个项目还是有交流,运5的设计完成也有徐舜寿那一组的功劳。林同骅这样大家出来的人,也懂得借助师长们的力量。
运5的一些不算机密的设计,是可以和国内那些专家们合作的。
国内的那些老学者虽然对单翼机的知识点有些跟不上,但同样对双翼机很熟悉。华夏国内现在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大部分人才要么被先锋军搜刮,要么挂上了合作的牌子,集中力量搞运5这款运输机,速度自然就提升了。
“发动机的问题很快会解决。”黄志千皱了皱眉头,做了个保证。
他当初从八莫发动机厂跟着先锋军撤退到滇省,后来雷允飞机制造厂不再建设,他一时没有了着落,还是李衡发现他的大名,磨着邀请,在42年底就加入了先锋军,算是先锋军航空领域的老人了。
和雷允飞机制造厂出来的那些人一样,他们最初投身军工**造,后来先锋军有了飞机,才逐步成了飞机修理厂的员工,再后来终于又恢复成了飞机制造厂的员工。
黄志千没有走航空专业的老路,反而因为先锋军的特殊情况和之前在八莫发动机厂的经历,对发动机关注的多一些。这一次大黄风发动机的研制,他也参与其中。大黄风不同于小黄风,并没有进行改良,直接逆向测绘了美国原版货。但材料和机械加工精度的问题,还是让制造出了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