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三十五章 杨曙 (3 / 5)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文中其实是将大同置于小康之上,从表面上看,似乎也的确很有道理。
而理学思潮,却第一次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同,真的可以在今世重现吗?
苏油如今也算是思想家,在他的启发和带领下,如今的理学一宗认为,“大同”,是一个数学里“绝对”的概念,可以无限趋近,但永远不能达到。
而使社会无限趋近“大同”的,是“小康”所论的制度和方法。
是以“大同”为理念,制定出来的人类应当共同遵守的礼法和典章;
是以“大同”为理念,从启蒙到成人的一套伦理教育过程;
是以“大同”为理念,从乡野到朝堂,构建起来的一套社会结构模式。
“大同”,其实就是“内圣”,是宗旨,是追求,是一个人对于自身品质修养的最高标准,是一个儒家思想继承者最高远的志向。
“小康”,其实就是“外王”,是一个人对外与人相处,行为做事应当遵循的方式和方法,是一个儒家思想继承者,在实践中践行大同理念的体现。
两者是一种内部的矛盾统一,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内圣者一样会用兵,立法,以外王为手段,去推行政治制度。
原因就在于“大道既隐”,大同的产生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