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六十六章 治河 (3 / 4)
二是重修堤而轻疏浚,导致河床抬升,如今水东门下至雍丘,河底已经高出堤外平地近丈。
三是以往滩潦湿地,本来有巨大的蓄水防洪作用,而官员们急功近利,鼓励开垦,导致沿河蓄洪能力完全丧失。
四是富家豪强,侵占河道修建园林,导致河道变窄,泄洪不畅,甚至还影响了漕运。
只要解决了这四条,汴京水患,就能减弱到国朝之初的水平。
要不要治,治到什么程度,这已经不是开封府尹职权所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工程。
臣请陛下,召中书命两制以上官员共同讨论,确定方案。
赵顼准奏,让王安石召集官员,举行大朝议。
首先讨论的议题,就是苏油所言是否属实。
这个反而是最简单的,苏油拿出十几幅汴京历年地图,将大量的水文资料,历年水情,灾害烈度对比,地理环境变化,历年沿河鱼鳞地册地图,清晰明了地标注在了地图上,让所有参与讨论者一目了然就能看到汴渠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最后达成共识。
很多官员,包括赵顼,到今天才第一次知道,为什么黄河明明在开封的北边,而发生水灾的地方却总是在汴京的东南,原来就是因为汴渠惹的祸。
汴渠从汴京上游百里的汴口,引出黄河水,然后流过汴京城西南角,绕过汴京南面,流向东南的应天府。
因为地势平坦,黄河的泥沙淤积在城南到雍丘一带,抬高了河床,大水一来,疏导不及,一旦决堤,整个开封府东南面就会变成了一个大水坑。
道理很简单,方法也简单,不外乎就是通过退田,疏浚,清障等措施,恢复汴河原先的模样。
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可就难了。
好在赵顼和王安石都是意志坚决的倔驴,最后拍板采取了折中方案。
疏浚和清障,严格执行,河渠司负责疏浚工作,而且必须恢复国初制度,每年国家拨款,雷打不动地进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