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负债累累
我是一个很少能哭出来的人,即便面对生离死别的痛苦也要把自己的感情分清层次,这并不代表我坚强,可能有人说我是个无情的人,感情的自然流露需要泪水来表现和释放自己的情感,可在敌人面前,我不敢哭,在需要保护的人面前,我不能哭,在弱者面前我不配哭,在强者面前我不屑哭。时间长了,我习惯了面对生活。
拥抱并没有持续多久,我和提前进城的同志接洽的时间就在即刻,老张带领大伙打的地道也会在今晚通到关押乡亲们的院内。我并没有时间继续温存下去,成败就在今晚。
直到我放开玲子站起来准备要离开,她自始至终也没动过一丝一毫,我打开门要离开的那一刻,回头看到玲子在炕沿孱弱的背影,她想回头跟我说什么,但还是忍住一声不吭的任由我离去,我突然就感到玲子离我那么远,也突然意识到她再也回不到那个天真烂漫的玲子,大家口中一直夸赞的水灵的玲子已经远远的离我们而去了,可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安全地把她送出城外。
在归绥的大街上走着,烈日灼心,可我依然感到内心深处冰冷的区域始终不能被这毒辣的阳光波及分毫,这城很空,战争的硝烟消散再久也掩盖不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家徒四壁的人们在寻找新的归宿,城里的流浪汉一时间增加了不少,还有那些此起彼伏痛苦的哀嚎在城里的各个角落慢慢延伸,红尘究竟要打造一颗多完美的心,才能让这历练休止。
冯团长说安排进城的同志都是一些熟面孔,一共六个人进城,只有一个进城时被日军门卫识破当场击毙,剩下的五个人这两天都在城里找到了暂时安全的住所,他们这两天一直在用各种办法和外面守候的同志碰面互通消息。
冯团长安排我们正午在城南头的榨油作坊见面,从小院出来专挑偏僻路线来到榨油作坊附近,我为了以防万一刻意躲在街角观察了一阵,街边各个方向的五个人果然都是熟面孔,在团里认识的两个北平好友王齐名、王金名一直在作坊周围寻步,周围再没有其他人走动,他们探查的也很自然,完全没有暴露自己的行藏。
这两年齐名跟着冯团长的队伍走南闯北也经历了不少事儿,相对于金名大哥的老练还不足以对比,可我明显看出来同样年龄的他已经先我一步成长为一名老兵了,这年头,当兵的都活不长,当了两年兵的完全可以叫一声老兵了,齐名更可称得上一声老兵。冯团长识人还是很毒辣的,要是换做一个新兵蛋子或者不机灵的人,别说这两天在这归绥城容易被鬼子发现,可能在进城的时候就要被拿下了,当然,那个被识破的同志是个意外,正巧碰见了旧友沦为日军的汉奸,撞了个正着。
我确定周围暂时不会有人,一闪身迅速走进作坊里,这作坊的主人在鬼子攻进归绥前携带一家老小往西逃难了,留着这么一间空作坊也没人在意,我们之所以选在这个地方碰面也是无奈之举,除了这里,鬼子的巡逻兵根本容不得我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执行任何行动,这么多人聚集在别的地方很容易引起怀疑。
刚进去不大一会儿,外面寻步的同志都相继跟着进来了,扣门声“一长两短再一长”,这是以防不相识的人误闯进来坏了事。
先进来的是齐名,见到我甚是亲热,我们年龄相当,说话也算是投机,他十分关心的问我们进来情况,正说的要紧,金名和另外三名同志次第进来,互相见面也是诉不完的关切之心。其实我们分开才半个多月,可战友这情分最是难一语道明的关系,唯一一种解释可能就是,我们都是共同出生入死,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兄弟。
我在他们面前毫无保留的讲了我们进来这些天全部的境遇,当然除了玲子那特殊的境遇要放下不提,这个年头女娃娃碰上这样的事是要上吊的!怎么能让外人知道。
对于家旺的叛变,他们都显得唏嘘不已,毕竟当初家旺在队伍里表现的很是谦逊、和善,和小崔背装备家旺都要挑沉的背,有什么活家旺也肯定不是那个愿意偷懒的人,我倒是觉得那时候家旺给人的映像要比我好得多,至少我就知道小崔说我是个严肃的人,再夸张点儿说,我就是个另类的人。
齐名他们这次进来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近日有两个来自瑞士的外国记者不远千里来到归绥城,想要如实报道日军对外宣称的伪满洲政府在日军的统治下,到底是民不聊生还是已经达成了某种相对稳定的局面,齐名他们就是要利用这个仿佛上天安排的好机会,发动城内尚有爱国意识的民众,在外国记者的掩护下游街抗议,日军在外媒的压力下不能随意开枪射杀民众,鼓动的民众也会被有秩序撤离,所以城内的民众不会有太多危险。其实这次行动已经提前通知了那两个外媒记者,他们会在傍晚时分在日军驻城高官——也就是笠原的带领下巡街拍一些照片,游街的主题是“恢复工农业生产”,不涉及时政与军政,所以日军只能发动伪满洲政府培植的军队像样的驱逐民众。
计划都是明面上的,看不到的暗流才让人头疼,在游行结束的同一时间,城外东、西、南三个方向聚集的三股火力开始次第攻城,这点配合倒是还能掌握,但是地道打进院子就开始转移乡亲,一旦这过程中产生什么意外被鬼子发现,那就全盘皆输,所有人的目的就在营救乡亲们,事情的结果定性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乡亲们是否安全撤离。
在金名哥的深度剖析中我才知道,其实包括我们团在内的三个参加攻城的团,只有姜远桥和他的直系领导进行过一次秘密通信,剩下我们这两个团都是越过上级秘密行动的。这一方面是为了保障这次行动的秘密性,毕竟三个团的大规模转移已经是冒险之举了,一旦被日军发现端倪,很可能调动周边驻防日军实行反包围,那这三个团可就是有去无回啊!另外这么大举动想要通过上级批准,先不说被拒的几率很大,单说这层层审批的过程就已经延误了时机,到时候就算批准下来了,被关押的乡亲们也不用救了。
那冯团长和郝政委跟我说的和上级领导沟通交涉的结果这一说法都是假的了,他们只是为了稳定我们的情绪才跟我说是上级领导批准的攻城战,为了我们和乡亲们大家都是战在游丝之上,不管战争结果如何,大家都要承担所有的后果,被批评、受惩罚自然不用说了,严重点就很可能撤销团级领导的直接指挥权,郝政委也不例外。
我知道这个结果,后背禁不住出了一层冷汗,在这骄阳正盛的正午时分,我却如坠冰窟,就在这同一分、同一秒的时间中,有千千万万的中华同胞沦为日军案上鱼肉,待人宰割,不可能每个人都会被营救,就比如南京保卫战失利后,偌大的城被鬼子横扫殆尽,并不是全国人民要放弃这座城里所有的人以求安生,明知道打不过还要把全国的兵力都集中在此地硬打是很不现实的事,各方的制衡,各地援驰的需要都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件发生,一场战役打光所有的人,这是任何一个流派的领导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处于弱势还要孤树一致的打法放在时代的战争中是绝不可取,这就相应的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平民百姓被日军屠戮却无可奈何的原因。
就算这场仗打赢了,顶多也就是功过相抵,仗打败了那就是全盘皆输!再加上这是一次国共合作的战役,一旦失利,冯团长被送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的可能不是没有,所以当我知道冯团长发动这场战役是要背这么大锅的时候,冯团长在我心里的映像就彻底被另一种情感覆盖了。
这代价一时让我犹豫了,金名哥默默地拿出随身携带的烟杆儿往里填烟叶,没一会儿眯起眼抽起了旱烟,这烟的味道很干,闻起来不呛鼻子还有点让人感到稍稍过瘾的错觉,这安静的情景让我突然想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傍晚,重明在临死前我递给他的那支被鲜血染红的香烟,炮火的硝烟一点儿都掩盖不了浓烈的掺和了鲜血味道的香烟味,可能在那个时候我就被这烟味呛出了魂,不管日后我多努力的想忘掉那些曾经似乎已经被我遗忘的东西,一个不经意间带起的回忆又是那么深刻,我这人最怕欠别人东西,曾经家里拉下的饥荒才刚还清,这一出来,我欠下的债是让我一辈子抬不起头来的孽债。
如今,冯团长他们在外面、在地下向我这里进发,我在想,冯团长这个人,冲动起来怎么像个孩子,也不考虑自己能抗多大的事就敢捅这么大的娄子。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