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战在黎明前 (1 / 2)
面对姜远桥这个棘手的问题,我们一时也是无措可施,之前说过姜远桥是个加强团,光攻城器械就比我们两三个独立团加起来还要强,没有姜远桥这个强援,就算我们是佯装攻城也要损失巨大,听冯团长的意思,姜远桥经过上次战役后,刻意和上级部门要了一辆t26,这种坦克今年春季才运至中国境内,总共还不到一百辆,姜远桥竟然就能搞到一辆,另外高平两用的机关炮三门,有野消息传出来他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弄了个稀罕物件,叫什么莱茵金属的家伙,这种炮威力大的惊人,整个华北地区也没有一门,真不知道他的长官是有多厚爱姜远桥,能给他搞来大家见都没见过的东西。我们两个独立团现在还在用汽油桶,姜远桥舍得用那么先进的炮配合几个汽油桶打一场佯攻的仗么?想都不敢想这样的组合啊。
冯团长自嘲的说“小刘以前倒是跟我说过这个什么莱茵的金属。。。”
郝政委听冯团长话都说不利索就立刻纠正他说“是莱茵金属,什么莱茵的金属!拿莱茵的铁疙瘩去打人呀!”
冯团长也没生气,顺着说“对对对,就是莱茵金属,小刘说这个炮口径比别的炮都大,谁逮谁想要啊,不过要我说啊,这打仗得看人,拿着好东西他未必就好使,这炮让姜远桥那怂货拿上,那就是炮换了鸟枪。”
我听着听着这怎么又讨论到装备问题上了,冯团长平时就是这样,说起话来东拉西扯的,不过刘干事说过,别看冯团长平时咋咋呼呼的没个正行,其实冯团长对周遭的事都门儿清,心里总有一杆秤在权衡利弊,什么时候打什么样的仗没人比他更清楚了,就是碍于他那日常的行事作风,没人敢重用他,再加上冯团长平时惹的祸比干的正经事还要多,在外面就彻底成了一个虚有其名的家伙,只有周围了解他、跟过他的人才能被他真正的感染。
鬼子刚攻下归绥时,正赶上全团断粮,这小鬼子可恨啊,拿起机枪站在城楼上专瞄那去城边收粮食的老百姓打,打还不直接打死,先打坏腿让人跑不了,再一枪一枪的把人折磨死,看着老百姓因为受不了饥饿不得不去偷偷摸摸地收粮食,又被自己当靶子练习的情景,一时间城楼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奸笑声,小鬼子在城楼上每天以此为乐,老百姓自己的粮食收不回来,自己都快饿死了,还拿什么支援抗日!团驻扎的位置周围又荒无人烟,没有任何东西可供战士们裹腹,冯团长当即作出决定,发动小规模闪击战支援老乡收粮,结果是粮收回来了,还得到民众的一致好评,这个举动鼓舞了周边的各大小团体,引起争相效仿,“军帮民收粮,民援军抗日”的口号在绥远地区得到共鸣,那时候刘干事说起类似于这些事时挺佩服冯团长的。
我和冯团长的接触时间并不长,冯团长的闪光点我并不是看的那么透彻,主要是我的性格因素所致,不善与人交流,也许真如小崔所说,我就是一个严肃的人。
此时在昏暗的烛光下回想着刘干事口中对我述说的冯团长,和我眼前吐沫横飞的冯团长一对比,真是大相径庭,在我心里,一个成熟领导人的至少也是深邃于内、表象沉稳自带气场的人,有时候我确实容易以貌取人,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肤浅的人,可能冯团长这样的人真是活出了一种大智若愚的深层境界吧。
而我们现在也需要这么一位活在现实中的人给予我们依靠。
时间紧急,我告诉了冯团长他们笠原此时可能酝酿的阴谋,让我不安的是,这么急促的营救会不会正好掉进笠原布置的陷阱。
冯团长说“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搓一搓笠原的锐气了,我们这些当兵打仗的,关键时候就得不怕死,前两天,我挑了几个咱们团里机灵的人提前进城了,关键时候他们一定能发挥作用,你今晚就和他们接洽,”
我心里赞叹冯团长运筹在先,可想到城里又没有装备,进去几个人有什么用呢,我就问“冯团,我们在城里连装备也没有,我们几个人能干什么呢?”
回答我的是郝政委,他说“归绥现在虽然已经被鬼子统治,但是并没有做太出格的事,他们鉴于国外舆论压力和一部分高层的亲和政策,一直没在城里堂而皇之的做什么大动作,我认为现在应该集合民众的力量,发动群众抗议,通过游行和外围战争的互相配合掩护撤离乡亲们是最稳妥的办法。”
冯团长接着说“这主意是郝政委提出来的,给我自己可想不到这办法,光在城外打仗动静还不够大,要想安全撤离老乡,必须把城里也搅成一锅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