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盖碗与怪事 (1 / 2)
我们两个人进了楼,发现这茶楼是有两层的,为了不引起人的注意,他示意我他先上楼,临走时语重心长地拍了拍我的肩,“引茶人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这一点谁都没有办法,你要留心每一个人。”我点点头,手心慢慢沁出了汗来。
至于引茶人为什么不愿意抛头露面,其实这是一种行业里的潜规则。
简单地说,这批人手握茶源地的重要信息,却往往不是出茶人,因此他们会和资本者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便是今天这样的茶会。在这样的场合里,他们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挑选自己的合作伙伴。
不得不说,这种保证行业公平的手段非常有效,就像一个小的面谈会一样的性质,这些人都是人精,不出意外的话,最后他们的东家往往都是行业内有实力有口碑的门户。
因此这种茶会中的大部分人也就是去凑凑热闹,是没有机会见到引茶人的,这也就杜绝了业内恶性竞争的可能性,防止某些人心有不甘刻意寻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引茶人”是找不到的,因为只有他们来找你的份。
我在一楼大堂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支走带座的堂倌后我随便要了份报纸,开始观察起这茶楼的内部结构。
茶楼一共有两层,装修得低调奢华、考究精致,还真有那么些大隐隐于市的味道,一楼是雅座,二楼有雅座也有包间,那些包间向着中心的一面又延伸出来露台,一楼大堂的中央部位有一方台面,听堂倌介绍这是用来演相声的,每个月都会摆那么几场龙门阵(老成都的一种习俗,也就是人们口中的“盖碗茶配龙门阵”,表示喝茶闲谈。)二楼的露台也是这么个意思。
我对相声不感兴趣,评书倒是听过不少单田芳的,其实成都的茶馆远远不止这些,它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大到茶学艺术,小到茶叶器具,都有着讲究,就拿这小小的茶碗来说,背后也有着故事。
成都的茶碗是一种盖碗,有茶盖、茶碗、茶舟三部分,又叫“三炮台”或者“三才碗”,取的天地人三和之意,由此延伸出的“盖碗茶”最早就是发源于此,在清朝时期曾经一度盛行于全国各地,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饮茶风俗。
除此之外,这盖碗茶除了观赏以及实用之外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用途,那就是暗语。比如说用茶的时候,茶盖朝下放于桌面,意思是需要添水,一般堂倌会过来添两次;在茶盖上放一些小物品或者将茶盖放在椅子上,意思是暂时离开,不要误收茶具;将茶盖朝上置于碗上方,意思是准备离席,可以收碗了。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江湖文化,觉得这种充满了烟火味的习俗才叫真正的生活。至于九叔交代我的暗语,行外人是绝不会知道的,这是因为茶馆这样的地方常常会作为帮派接头议会的地点,那些堂倌这种事情也见得多了,看到这种不通用的暗号自然也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茶碗,他们也从来不会主动去收。
我在盖碗上摆好那三片茶叶,一边装作漫不经心看风景,不时用眼睛余光扫视我面前的那些人,心说这引茶人会是个什么形象?是那个正在给客人续水的堂倌?还是对面那两个高谈阔论的中年人?又或者是邻桌那个鹤发童颜的老爷爷?我看都觉得像,渐渐地就开始心烦意乱,最后,我干脆直接放空,专心看起手上的《成都早报》。
过了一会儿,我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便招了招手,让堂倌过来摆碗添水。突然就在这个时候,我感觉身后有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约束感,我不由得愣了一下,随着我把手放下,那种感觉更明显了,犹如芒刺在背,强烈的直觉告诉我,什么东西就在我的后面。
我刚想回头,突然就在这个时候,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人群开始骚动起来。
身边上一秒还在谈笑风生的人们开始作鸟兽状散,不断有人起身离席,喧哗着推推搡搡,我愣住了,一时反应不过来,被人流裹挟着也不知道是往哪里走。
我想问问堂倌发生什么事了,突然慌乱中胳膊就被一个人拽起来。
我呆住了,竟然没想到挣脱,这个人力气很大,拉着我就走,我甚至没看清他的脸。
人声嘈杂,我说什么自己都听不见,也只能任由他拉着我。
这人一直拽着我上了二楼,人流都是往下的,我更没法逆行,那样可能会发**,最后他带着我走到了走廊中段的一间包厢,背对着我打开包间的门,把我往里面推了一下,示意我进去。我刚想发问,只听他道,“快进去吧,你要找的人就在里面。”他的声音有些奇怪,好像是刻意压着嗓子在说话。
我仍旧不死心,想开口问问,这个人出现的莫名其妙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