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任务
我们在一条小巷前停下,天色很暗。
我环顾了一下四周,不禁感叹“改朝换代”这四个字还真不是说说而已,昔日益州城的风貌可以说是荡然无存,这条小巷的整体味道是非常典型的成都式古色古香,但我知道我看到的那些雕梁画栋,牌匾门楣,几乎都是后来翻修的。
在那些挂着八角古铃的飞檐下,就有非常现代化的空调外机。
路边多是榕树,那些气生根纠在一起,垂到地上,又长进土里。
很多有些年头的房屋,爬山虎覆盖了一整面墙,看起来非常惬意清凉。大部分店面的门首上几乎都挂着灯笼或者青旗,对现在一些有名的历史类旅游城市来说,这是标配,颇有一种都市江湖味的氛围,我是在这里呆的时间长了,也就没什么感觉了。再说旅游这件事情,不就是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去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呆着吗?这里的房子,往往一楼是店面,二楼就是住房。店里有小孩子跑来跑去,街上有老人坐在一起聊天喝茶,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而我们要去的,是一栋茶楼,听九叔说,这楼馆的雅号,叫什么“忆鹿鸣”。
我和九叔两个人都穿着正装,神情步态甚至还有些相似,都是一脸淡定从容作绅士状,不知道的可能还会从背影判断我们是父子,但是我知道他心里一定悬着块大石头,做长辈的,后辈出事他们往往都要收拾烂摊子,更别说九叔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刚才说跑路,那是开玩笑的,我能理解他的心情,因为我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这种活动来的多了,耳濡目染,知道有些地方是不好混的,再加上我查我爸那档子事积累下来对这一行的了解,我很清楚我要做什么,只是依然虚的很,汗出来一层又一层,但同时我又有点期待,心说我这算是初出茅庐了吧。
我和九叔都有意赶着时间,也就一路无言。我们进了巷子,走了大概有五分多钟,终于听九叔喊停,“到了。”
我抬起头来,打量起这风雅之地。
看了几眼,我就觉得有些失望,这栋茶楼,在我看来实在是乏陈可述,青砖灰瓦,和这条街上其他店铺别无二致,看起来不怎么起眼,唯一让我比较满意的是门口揽客的小堂倌很热情,一口一个“爷”叫的是比唱的和还好听,对我们这种一看就没来过的散客也不差一点儿礼节,我本来想给他塞点小费,但想想觉得不大合适,只好作罢。
我们被人带了进去,我一边走一边想着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先找到引茶人。
所谓的“引茶人”,是行内的一句黑话,实际上是对体系内一种角色或者说一种职业的称呼。
倒茶这一行想要做大做强,需要不断地收购土地或者是茶庄。很多时候,现有的茶叶产量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也就是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再加上不同地区的顾客有不同的喜好,不同品种的茶叶产出的季节也不尽相同,因此茶叶的产量是很重要的事,因此为了商业利益,产业链里的资本家往往需要开发新地区,而这些新地区,又往往是在一些深山老林里。
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那批人,就有着“引茶人”这样的一个称呼。这批人的工作,主要是和山里的劳作者谈收茶或者是买地的事情,一旦生意谈成手上就有了砝码,只要是吃这口饭的人,都需要他们的信息,这直接关系着钱往哪里投的问题,也就是买哪里的碗,因此这些人在行内的地位往往很高,旧社会时这些人只要一上门,那就是坐上宾的待遇。其实说明白点,有点儿类似于现在古董行里的捐客。
听起来他们的身份很简单,然而现实情况往往都会很复杂,主要是几乎所有新立门户和尚在发展期的商者都想要和引茶人合作,这种时候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出现的很早,随着全国各地从事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多,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于是在运营模式和方法上面因为意见的不同渐渐出现了很多分歧。
其实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了解,门户实在是太多了,但就目前趋势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流思想。
一类是以华南、江南茶区的商者为主,他们讲求利益,万事“利”当头,很多时候直接就是威逼利诱,用的手段也是一个“快、准、狠”;另外一类以江北茶区为典型代表,这一地区多行儒商之道,做事都是希望你好我好大家好,说白了求的就是一个“和”字。而我所在的西南这块地儿,因为古蜀茶马古道的关系,按道理说应该也是追求互利共赢,双赢战略,但事实上我知道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也不乏很多眼光毒辣,颇有手段的商人,他们的身上,又是江南那一派的气质。
说到这些,我有些感慨,想到历史也是这样,没有非黑即白,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或者信仰。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