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立谁为君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 立谁为君 (2 / 3)
        这与后世的“母以子贵”截然不同,这也能看出齐国人对女子的重视。

        或许因为齐国地近大海,土地盐碱化严重,农田不能提供大量粮食,只能靠种点桑树,养养蚕来发展高端的丝织工业,以此出口创汇,交换贵族们需要的玉啊,铜啊。

        以至于齐国的“女工之业”发展到能和“鱼盐之利”相媲美,号称“冠带衣履天下。”光齐国的丝织品就够全天下的贵族们做冠带衣履了。虽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了齐国丝织业的发达。

        齐国女人通过发展桑麻之业获得了很多纺织品。纺织品出口创汇后又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女工之业所获得的利润都超过种田了,有了经济后盾,齐国女子胆气也壮了,自身地位就比较高了。

        而同期的鲁国那叫一个天上地下。鲁国女子虽也擅长纺织,但一般是用来自给自足,补贴家庭了。

        而鲁国所占据的鲁西南地区本身就是在后世黄淮海平原上,汶河流域更是山东地区的商品粮产区,很早就成为了北方地区的“吨粮田”。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开发较早,极为适宜农耕,所以周王室把自己的近亲鲁国分封于此。

        鲁国全盘继承了周王室的礼法,民风保守。勤于本业,不屑末业。也就是光会埋头种地而不去选择经商。

        鲁隐公的女儿因为礼法的缘故,不见傅(礼仪指导老师)、姆(照料生活的保姆)不下堂。在堂中失火之后。姆至矣,父未至。居然宁肯被烧死都不出屋。

        连这么违**本性的事都干的出来,自然成了后世道德君子们所称讼的对象。

        但这种事要都这么干能行吗?所以孔子说了一句,事急从权,然后又去夸鲁国公主多么守节义了。能做到这个程度,这个公主在后世可以立贞洁牌坊了。由此可见鲁国人对礼法的坚持,说是死板教条都是在夸赞他们。

        而两国虽然民风不同,但随着时间的发展,鲁国也被齐国带坏了。在礼乐崩坏的世道之下,周礼也没能坚持下去。

        到了孔子之时,孔子就认为国已失礼,求诸于野了。认为野民的文化更近周礼本意。。甚至要跑到海滨跟东夷人过原始生活。

        因为齐国这个“子以母贵”的传统,小白的母亲又曾有宠于僖公,所以他和年长的公子纠都有人支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