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人之为人——君子与小人(一)
“君子与小人”这一对概念是古人对于个体的德道界定,这是儒家的思想学说。人本来就是人,没有君子与小人的说法。君子与小人是人为而成的,是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儒家进行了抽象和概括。
儒家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是广泛的,但究其核心而言,又是具体的。君子一般来讲,他的行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范畴之中,是从自我做起,直到天下是一家,君子是注重整体的,是从整体出发。小人则不同,是从自己的私欲和成见为核心,根本不顾及天下国家和他人,典型的表现就是势利小人。
以上这是儒家学说的本意。但是“君子与小人”的界定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而且导致了极端化,成为对人界定的两个极端。这就不中庸了。
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了重视君子人格,称小人没有人格,丧失人格,这是正统儒家读书人的大手笔。
人本来是没有格的,就是说没有人格的局限。这与小人没有人格是两码事。说小人没有人格是指小人丧失了人应有的一切品质。人本来是没有格的,其实也不需要格。一旦有格的限制,肯定就麻烦了。执着于修身,却修了一道心灵的围墙,该办好的事儿没有办好,不该坚持的却在坚持,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妨碍,君子缺少变通。这一点我们读历史时看的很清楚,君子坏事,就在于执着于人格操守,不会变通,不愿意变通,视变通为变节,这恰恰成为君子的局限。君子一旦有了局限,何以很好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呢?他的模板不健全,他绘制的人生社会的图画当然不健全了。
小人呢?小人就是小人。他的品质,在于小。他们的一切行止在自己的圈子里转悠,始终走不出个人小圈子,太执着于个人得失,往往丧失了人之为人的道理。“小人”的小,还在于小人没有任何原则和底线,他最可怕之处是精神品质是麻木和贪婪,视一切生命为草芥,视一切大众利益为儿戏。只尊自己是人,其实他不像人。
所以小人有三点可恨、可悲、可怜之处:
第一,不知道敬畏生命,不知道敬畏天地,不知道敬畏群体。这三个不敬畏,注定他们行止出现偏差,一而再,再而三,无休止地为了自己制造团体混乱,损害他人利益,乘人之危和落井下石,紧接着他们一定是燃火烧身,殃及鱼池。
第二,强烈的患得患失心理,没有得到时,期盼得到;得到时,害怕失去。内心充满恐惧,所以往往会无事找事,无事惹事,疑神疑鬼,乱咬乱啃。
第三,意气用事,睚眦必报。所以人们常说,宁可得罪一百个君子,也不愿意得罪一个小人,甚至连小人的一个爪牙都不愿意得罪。小人之狠毒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讲,宁可存在君子人格局限,也不可容纳一个小人。提倡打击小人,最好的打击办法莫过于鄙视小人,树立鄙视小人行为的社会风尚。
小人如此,那么君子是不是一定很高尚?对社会人生一定很有益处呢?君子的精神是可贵的,君子的人格修养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往往会弄巧成拙。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君子操守。君子是有操守的,因为有操守,才称其为君子。一般人可能也有操守,但远远不及君子的操守。他们比起君子操守,正像秋水比**。君子操守,限制了他们的行止,使得一切行止有了方向,有了底线,有了范围。这样一来,在常态环境中,应该是大大地正确,但是在非常态环境之下,固守君子人格就会坏事,也会丧身,这是一分为二的看法。
第二,君子的人格操守越高,他的眼界越是狭隘。他们相信白天,不愿意看到夜晚;他们只知道正确与不正确,不知道合理与不合理。君子知道自己是君子,他们要求别人也要成为君子。他们是圣贤,他要求别人也要达到圣贤的水准,这是不切合社会实际的。一个社会一定是存在不同层次的人,不同境界的人,不同能力的人。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客观要求,但是不公平,不正义总是必然存在。再者,人们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关怀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努力过程,允许境界低的人,德道修养不高的人,能力差的人也能存在下去,不至于四海之大,无处容身,而且适当的让他们活的有点尊严,有点安全感,进而感恩,这也是必须的社会关怀,可是所谓的君子,他们往往做不到。
第三,君子相对于小人,属于另一极端一隅的,他会有弊病,变得迂阔。就像是宋襄公讲仁义一样,在打仗时也讲仁义,而他所讲的仁义是被仁义所束缚,结果吃了败仗,自己受了重伤。
人之为人——君子与小人,我们如何在人之为人的背景之下去看待君子与小人呢?
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小人与君子是在一个价值和道德大背景之下的评判,这对人类社会来讲,一个社会一定要有规范,要求社会成员遵守规范。失去规范,就失去了准则,没有衡量的标准了,所以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名称仍然需要区分。对小人不仅要嗤之以鼻,而且要大张旗鼓称其为小人,树立鄙视小人的社会风尚,当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对于君子,要肯定,要尊重,树立尊重君子的社会风尚。如今,还是一个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正气弘扬不起来,被金钱击垮;社会道德树立不起来,被金钱吞噬。当然,我们满怀希望地肯定金钱主宰一定是暂时的,当它造成的弊病十分明显时,金钱主导就会发生变化。这既是一个美好的信息,也是一个极不美好的信息,原因是金钱还会主宰一切,还会制约人人都希望的美好生活。
第二,随着社会文明的需要,我们逐渐要从君子与小人的范畴中走出来,把价值判断转化为情势判断,把价值思维转化为情势思维,这需要从教育做起,从娃娃抓起,需要一代一代的努力。
第三,走向“没有君子,也没有小人”的新时代。人本来就是人,没有天生的君子,也没有注定的小人。由于恶劣的人际环境,一些人采取自我防御,出现了小人行为,而后他们又强化了小人行为,很不幸的是小人行为成为了模式,在不该小人时仍然小人了,这是小人的可悲之处。
没有君子,没有小人,根据情势的变化决定人的一切行止,就会从固化的君子或小人的认知模式中解放出来,达到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这就意味着走出了“不该行还在行,不该止已经止”的怪圈。
其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所说的君子已经不是一个局限于君子人格的范畴。他一再强调的“勿固、勿我、务必、勿意”,是一个登堂入室的君子的必修课,可是包括他的弟子都没有很好的领会孔老夫子的学问,可谓弟子一悲!!后来的读书人,或是自命清高,或是愚痴不化,或是虚伪至极,不去探究原汁原味的孔老夫子的高深学问,却一再强调君子人格,把君子推到了危险之地,把君子行为推到了危险之地,为害百端。我们对此要慎之又慎,尤其在提倡经典诵读的今天,一定要百倍、千百的加以警惕,吸取精华,除去糟粕。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