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卷 清朝民国交替误解(上) (4 / 1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卷 清朝民国交替误解(上) (4 / 12)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就整编成四旗,每三百人设一个牛录,每五个牛录设一个甲喇,每五个甲喇设一个固山,三级组织,首领叫做就是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这是满语,后来就把它翻译成汉语名字了,牛录额真叫佐领,甲山额真叫参领,固山额真叫都统,就是都统,参领,佐领,三级组织。一个牛录大约三百人,一个甲喇大约,乘五,一千五百人,一个固山再乘五,大约七千五百人,这是个规定的数字,实际数字不是这样的,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开始都是满洲人,所以叫满洲八旗。

        后来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后来又增加了汉军八旗,三八二十四个旗,叫法,当时的叫法叫做: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我们现在有时候叫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也可以,严格说叫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那旗的颜se呢,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我说的是最后的,开始就四个颜se:hua

        g,白,红,蓝,整个一个se。那后来增加到八个旗,这旗的颜se就镶个边,镶hua

        g,镶白,镶红,镶蓝。这样就变成正hua

        g旗,镶hua

        g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八个旗。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又将归附的蒙古人编为蒙古八旗。崇德七年(1642年)将归附的辽东汉人编为汉军八旗,与八旗满洲构成了清朝八旗的整体,共二十四旗,满洲八旗子弟是八旗中的精英。入关以后,八旗分驻各地,这一制度直到清朝灭亡后废止。所以满族人一般自称为“旗人”,意思是在八旗中任职。

        入关前满人子弟充兵丁作战是光荣,掳掠财物奴隶则归兵丁所有,作战掳掠奴隶即可上升为奴隶主阶级。清朝建国后,正规军由八旗和绿营吸纳的汉人军,人数远高于八旗组成。清军入关前,八旗兵不畏艰苦,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强悍善战的程度令明军畏惧不已。

        当时有人这样称赞八旗兵:“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曰: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但由于八旗入关之后,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其子弟贪图享乐,军纪败坏,立即迅速腐化。清朝占领北京后,禁止掳掠,顺治十二年(1655年),户部尚书陈之遴指出,“远涉数千里,长征一二年。出兵之时,买马置械,措费甚难。凯旋之日,马倒器坏,又须买补。满兵月粮几何,堪此重费。”,日后马匹器械改由朝廷专设机构喂养和制作,八旗骑兵粮饷,相当于七品官的俸禄。

        这种军政合一战经合一的制度在战争中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就是靠了这样的激励,满族才从塞外边民入主中原,成为**的统治阶级。然而,当和平代替战争,建设取代sha戮后,这种战时体制马上显露出它的落后和反动这种落后和反动,集中体现在它的大锅饭xi

        g质上。

        这种大锅饭xi

        g质的具体表现是八旗制的所谓十定:第一,定身份。旗人当时不叫满族,旗人,就是在旗的,民人就是不在旗的,不在旗的叫民人。

        我看有的书说叫“旗民”,这是不对的。它是两个概念,旗是旗,民是民。旗人就是在旗的,不在旗的汉人,回族等等,都叫民人。它叫只分旗,民,不分民族。这个身份是终身的,你在旗终身在旗,世世代代在旗,民人不在旗,世世代代不在旗,个别的例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