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卷宋元交替误解 (12 / 12)
g。其次,新的政体具有号召力,从而能够集中民心。
但是实际发生的事,南宋用的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皮,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用的还是帝制的那一套。这在现实中就产生的极其悲惨的结果。
首先,就是会出现路线斗争的情况。所以,你往往看到南宋初期,往往一次成功的防守过后,大家就开始讨论反攻,结果一反攻,输得更惨。在这种往返中,消耗的大量的宝贵的资源。
这种现实,还导致了一个最会的结果,那就是,南宋政权不可能真正的收罗人心。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他还是使用的是君权神授的那一套。但是他用这一套又搞不过北方,因为你一打就输,那你怎么证明你才是合法的神授政权啊?
如果你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为什么要效忠你,而不是去效忠蒙古啊。因为蒙古老是打赢,感觉更像神授的政府。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会在宋元战争中,看到许多人投奔蒙古而反过来攻击南宋的原因。这个对南宋政权来说,才是真正致命的。因为她没有足够的合法xi
g来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对抗强大蒙古。
如果南宋在和蒙古决战之前,成功的完成政治体制转型,那在决战之时,他就能够集中更多的资源,而不会发生战火一起,很多人就投靠蒙古了。从而提高自己存活下去的几率。而一个完成了这个政治转型的南宋,如果能够存活下来的话,将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那么当北方政权发生动乱之时,或者最后借助火器技术的提升,反攻北方才会有希望。
再者从抑武扬文方面,赵匡胤在制度上作出了种种安排,以防止体制内异己力量的崛起。
中晚唐,五代时期,“武人跋扈,世局动荡”,因此抑止武人力量对赵匡胤而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命题。赵匡胤采取了种种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概括言之无非强干弱枝,崇文抑武。
在政治方面:一,削宰相权,左右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军权和财权,宰相权力则“远逊汉唐矣”。二,设御使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只对皇帝负责,监督政府,隐有现代监督制度的雏形,但是在专制皇权下,不重取证,风闻言事,往往成党争,以及诬陷之源。三,设四监司,加强了对地方政务的控制,在州以上设路,每路设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刑安察使,提举常平使等四司,分管地方军,财,刑,粮,他们直接对中央负责。
军事方面:一,不得不提的是杯酒释兵权,我朝太祖每不屑唐宗宋祖,以为稍逊风骚。然观太祖贬少奇及斥德怀事,其胸怀则远逊宋太祖。宋太祖对待功臣的态度是虽不愿共享天下,亦愿意让功臣们“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以终其天年”。其宽仁自不必多言。
二,定制兵之法,简单言之,枢密院掌握募兵,训练,补给,屯戍,补充等,相当于我朝总后和总装以及总参。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总号为三帅,握领军之权,不可逾越,则相当于我党**和国家军委。其军事机构叠床架屋,一二年内驻外军队即换防,其领军将领亦定期更换,使“兵无长帅,帅无长师”,然而却生了另外一个弊端,即“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埋下日后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迭遭失败之伏笔。
三,文官领军,文人固然少有倚兵自重之心,但是在周边群狼环伺的情况下,仍然不敢重用武将,则是自寻死路。有宋一代,作为武人,其境遇是比较凄惨的,上头猜忌不说,民间也渐生鄙视之心,“好男不当兵”的俗语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流行起来的。可能是成熟文明的通病吧,社会精英都聚集到文人那边去了,从事文学,历史,科技或者官员的工作的人的待遇和前途要远远好过于做一个职业军人。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