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1章 泰山封禅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711章 泰山封禅 (1 / 4)
        子偃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宋功业。

        子偃终于抵达了泰山脚下,为了封禅大典的事情,又为了笼络齐鲁大地上的士子的心,子偃特地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稽考封禅礼仪。

        泰山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

        自古以来,在泰山封禅的君主不知凡几。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

        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

        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那么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而在原来的历史上,已经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曾在泰山封禅。

        当时的秦始皇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