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孤臣、权臣(二)
元朝军队增援抵达南疆边界时,不断有谣言传来南疆即将失陷、豫南王李英准备开城投降的消息。陈公瑾府中收到了来自各方势力的文书,恳求陈公瑾出面劝谏皇上出兵援疆。但隋玄帝曾与陈公瑾私下商议,隋玄帝认为南疆地区偏远,在李英治下隐隐有“只识豫南王,不知洛阳帝”的迹象,坚持宁可舍弃南疆,先去除国内隐患,而后再徐徐图之,收复南疆。
陈公瑾起先也觉得天下大势终归是在朝廷这一边的,可直觉告诉他,如今元朝不惜代价的进攻南疆,仿佛是一场预谋。他思来想去,终于觉查出一直忽略的另一个隐患——渤海王!若是南疆失守,引得民心沸腾,渤海王携大势而来,危害绝不在元朝之下。
渤海王这几年很低调,甚至说过分低调,事出反常必有妖,更何况起先渤海王曾派一万军队援助南疆,虽然嘴上说是渤海守军,但军事实力已经可见一斑了。
这日早朝,陈公瑾依旧称病未去早朝,在早朝结束后才到御书房见隋玄帝。太监们见称病已久首辅大人前来,连忙禀报隋玄帝,隋玄帝接见陈公瑾后,两人谈了三个多时辰,旁人不知谈话内容,就连御书房内的太监也被屏退了。可这次谈话,隋玄帝竟破天荒的与首辅争执了起来,只听得隋玄帝压制不住的怒斥,待两人谈完,隋玄帝脸上的愠怒遮掩不住,首辅陈公瑾面如常色,告退回府。
第二日的早朝,陈公瑾在多日称病未上朝后,终于回到了朝堂之上。内阁两位阁老向隋玄帝上奏,言明元朝将领察尔寞领大军即将攻向南疆,若再不派兵增援,无异于是开关纵敌,引狼入室。隋玄帝淡淡开口道“朕知道了,此事再议。”谁都知道皇帝陛下是铁了心要用南疆去消耗元军实力,必然不会出兵,且对于增援南疆这个话题,也有点犯皇上的忌讳。两位阁老听到隋玄帝的话后,长跪不起,隋玄帝仍不理会。随后所有人都没想到,许久未上朝的首辅大人出列开口道“臣赞同两位内阁大人,请陛下下旨出兵增援南疆。”所有大臣不禁窃窃私语,接着更让诸位大臣们震惊的是,陈公瑾下跪了!须知,在隋玄帝刚登基时,便给了陈公瑾上朝不必跪拜的天大恩赐,可是如今首辅大人竟然下跪了!百官相视一眼,呼啦啦又跪下了一大片,一起开口道“臣等也赞同两位内阁大人和首辅大人提议,恳求陛下出兵南疆。”隋玄帝不怒反笑,连叫三声好,随后宣布退朝,不理会殿下跪着的诸位大臣。隋玄帝心想这就是你陈公瑾给朕的下马威吗?可朕偏不如你所愿,朕倒要看看你还能如何!
结果,后来的两天陈公瑾又不再上朝,可每逢早朝,必有大臣上书出兵南疆。直到第三天的早朝,陈公瑾出现了,这一次他上奏的不再是出兵之事,而是请辞“告老还乡”。隋玄帝大怒,不批准陈公瑾的请辞,陈公瑾依旧是跪在殿下不起,隋玄帝又一次被气的提前散朝。隋玄帝没把握,这么多的烂摊子刚刚逐渐收拾,新的政策还在不断实施,若没了,不见得做好。
不得已,早朝后隋玄帝下令明日早朝议出兵南疆之事。这场君臣之间的斗争,最终已陈公瑾的胜利告终,可是也几乎耗尽了陈公瑾与隋玄帝之间的君臣情分。那日隋玄帝与陈公瑾的谈话,陈公瑾未提及渤海王之事,陈公瑾心知自己终究是臣子,不可枉自推断帝王家事。更何况当今天子多疑,若言明渤海王之隐患,新政或许就无法进行下去,而众多曾或多或少受过渤海王资助的寒门学子必定无出头之日。
陈公瑾笑着摇了摇头,可是这个笑却异常复杂几分自嘲,几分欣慰,几分忧愁,还有几分最不该有的——解脱!
这日群臣上朝,又是由首辅陈公瑾率先提出南疆之事,开始讨论南疆战守的问题。陈公瑾说:“陛下应当身穿孝服,住于郊外几日,先派军队前去支援南疆,而后张贴征兵,准备一鼓作气发兵南征,来向天下显示您一定要报先前义安之仇的道理,毕竟万民乃是您的子民。”大臣们皆都附议。隋玄帝面色如常,淡淡道“朕会依爱卿所言,先派十万军队援疆,而后命各地发兵南疆。”朝堂一片赞誉隋玄帝之声,而后隋玄帝突然任命高宏图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陈公瑾仍为首辅,仍然掌管兵部的事务。但督军镇守洛阳的调度改为由兵部佐侍郎马世英负责,制定了京军制度,侍卫部队和锦衣卫各军都列入军队进行操练。又将明年科举总考官的差事从陈公瑾手中过渡给了大学士景涛。并下令设锦衣卫,分东西两司房,以及南北两都的抚司官,检查百官有无乱纪行为。
自隋玄帝即帝位后,陈公瑾被加封为太师,虽不是兵部尚书,却有着对洛阳守卫军力调度之权。此次马世英入朝接受禁军调度,上书建议把把洛阳城防**划分为四镇。百官心知,陛下终于开始削首辅陈公瑾的权了,而陈公瑾对此毫无怨言,他所做的一切,正如他一开始想的那样为整个天下,为所有百姓。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