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言不由衷
亲兄弟明算账,经过几番往复争执,无奈在秉镛和秉钐措辞激烈的坚持之下,伍国莹经过再三权衡之后还是最终同意分家,具体协议如下:秉镛和秉钐除了各分得家里仅剩下的一笔银子作为各自生活用度之外,并且个人分占“元和行”二成的股份,一旦“元和行”日后有了盈利即按此股份比例分得红利,但眼前的行欠、以及日后若是经营不善带来的所有亏空及外界的追究统统与他们无关;由秉鉴接手“元和行”的经营,秉钧和父亲伍国莹协助,父子三人共占得六成的股份,除了库房里堆积日久卖不出去的货物之外,几乎是两手空空,身无分文。
秉镛和秉鉴两兄弟心满意足地走了。
家是分得利利索索,可伍国莹心里翻江倒海七上八下不是个滋味,他历来对老大倚重,对老四偏爱,可在他愁肠百结之时,两人却是双双溜之大吉,这不能不让他感觉很是失望苦闷。但两人所言‘牺牲一人保得大家周全’的话语也是打动了他,确实与其一同飞蛾扑火,不如留得两处青山,往这上面想,作为父亲,他在分家时还是对秉镛、秉钐两个儿子存了偏私之心,只是他这么做真是苦了秉鉴和秉钧两兄弟。说句实在的,伍国莹无非就是抱着死马要当活马医的态度将“宝”押在了秉鉴的头上,至于是祸是福,其实他心里也没有底。
“秉鉴,不说东印度公司与粤海关那里如何应付,单说这维持经营的资本银两如何筹措?”伍国莹有气无力地问道。
秉鉴沉吟了一下,答道:“长痛不如短痛,库房里的沉积货物既然已经赔了,就应不再计较成本尽快廉价甩卖倾销出去,能腾挪出多少银两算多少。赊销出去的分销商户那里由二哥去催款,既然我们都是积压,分销商户那里自然也是难处颇多,短时间内讨不回来款项的我们可以与之商量将货物返回,这样既捞起了沉淀在那里的银两,又在客商那里攒得了我们“元和行”一份抱诚守真的诚信态度。我算了一下,这两项加起来至少也能回流八万两银子。但这些银两回来我们一两都不留,全部将之偿还东印度公司与粤海关,以示我们最大的诚意和决心。至于爹您所说维持经营的银两,只有劳烦您出面去‘同文行’去拆借五万两,到时按期本利一起归还。”
伍国莹面露难色,“‘同文行’潘老东家刚刚去世,潘家上下正在服丧之期,我此时去拆借银两怕是不合时宜。少东家潘有度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小我二十一岁,我进潘家当伙计时他还没出生呢,按理说他是我看着长大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少东家长大了对我一直不是很待见,这也是近二年来我与潘家鲜有走动的原因,我就是扯开老脸朝他开口怕也是会冷言冷语将我打发出来。我还是去‘广利行’卢家、‘万和行’蔡家看看能不能帮衬我们一些,我们与其他行商素无交集来往,定是指望不上的,也就没有必要去触那些霉头了。”
秉鉴知道父亲所言言不由衷,但也不能勉强。
骤雨已经停歇,乌云渐渐散去,艳阳再次蓬勃高悬如一团火球明晃晃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广州城内的八衢九巷再次被炙烤的如同一只只蒸笼,升腾起的水汽让人感觉湿漉漉的,吸进肺腑又感觉分外的沉重。
伍秉鉴走在街路上,衣裳早已被汗水浸透了,湿乎乎地紧贴在前胸后背上倍感束缚。虽然手上不停地用毛巾擦脸,可豆大的汗珠子还是像断了线似的跌滚下来。
父亲不好意思张口向“同文行”拆借银两,可秉鉴知道他必须来。“同文行”老东家潘启在十三行风云叱咤几十年一直坐总商之位,可谓家大业大树茂根深,别说五万两现银,就是百几万两银子对于潘家来说眨眼间从金库里搬出来放到面前也是易如反掌的事。自己父亲伍国莹就是在潘启的扶植之下从一个卖甘蔗为生的穷小子直至坐到了“同文行”帐房先生的位置,最近两年才从潘家走出来独立创业的,潘启造就了伍国莹,伍国莹同样为潘启效力了几十载春秋韶华时光,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两家关系源远流长,即使四处拆借银两,来潘家也是胜算最大的。而“广利行”卢家、“万和行”蔡家虽然也是十三行内的富商巨贾,手头上虽然也是不缺少银两,但平时的往来只限于生意上的买卖之交,伍家此时处境开口借银子,能借到手的可能微乎其微。
四兄弟之中,只有秉鉴还没有娶妻成家,这也是他没有过多推辞做自家“元和行”主事人和赞同分家的主要原因,一旦扭转不了现实局面,发配也好、抄家也罢,他可以孤身一人坦然领罪,免得伍家上下都是飘零四落。至于父亲在分家之中有失公允,大哥、四弟各得房产银两可以过上安逸日子且无灾祸之忧,而自己和二哥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只分得除去积压货物及货款之外还近二十万两银子的债务,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可秉鉴并没有在乎这些,只要能将“元和行”保住,就有希望!
秉鉴边走边想,走得也很急,不知不觉间已到了潘家大院的大门口。
潘启虽然过世已有半年,但潘家还在服丧期间,且是“斩衰服”,服期三年,家人上下都是用“生麻布,旁及下际不缉,麻冠、经、菅履、竹杖”打扮。经过通秉,在门房的带领下进了大院,又经过一侧曲折的甬路往里行走。在父亲做“同文行”的帐房先生时,秉鉴是随同父亲来过几次潘家的,算得上是轻车熟路,只是此时秉鉴同样感受身处在了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之中。他整个人也好像刚从澡堂子的热池子里爬出来全身都已经湿透了,外表甚是狼狈,自感浑身的不自在。
潘家在广州十三行辛苦耕耘了二代人几十年,至此时,就是在整个大清国商贾之中也早已算得上是首富之家。潘有度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成长,但在他的身上却找不到半点富二代惯有的劣行秽迹,为人态度也是极是和气谦逊,所以在他只是“同文行”的少东家时,就已在十三行里有了极隆的声望。
潘有度在书房里接待了秉鉴。
“老三,可有急事找我?伍叔可好?”
潘有度虽然身穿麻布粗衣,但依然气度不凡,他上下打量了一下还是大汗淋漓的伍秉鉴,说话开门见山,并没有过多客套。两人年龄上相差十四岁,虽然对伍秉鉴不是很熟悉,但有老一辈的关系摆在那里,潘有度在表面上还是给予了伍秉鉴很大的面子,至少说话的口气好像没有把秉鉴当外人的样子。
伍秉鉴见潘有度对自己态度上如此直畅,也是心头一热,忙躬身离座,“承蒙东家牵挂,家父安好,老三代家父在此谢过。东家,老三今日前来叨扰,有急事想请您帮忙,不知当讲不当讲?”
伍秉鉴进潘家大院时还琢磨着称潘有度为“宪臣兄”,因为潘有度字“宪臣”,然后自称“秉鉴”。但他听潘有度熟络地称呼自己“老三”,不管潘有度是有意在自己面前拿大,还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亲近热情,他也只能按潘有度的口气自称“老三”,这样才显得恭谨。不敢自称“秉鉴”,当然更不敢文绉绉地叫上一声“宪臣兄”,更合适的称呼只能用“东家”二字代替,这因为自己的父亲几十年来一直是栖身在潘家之下做伙计的,虽然已离开了有二年光景,也自立门户做了东家,但一日在人家屋檐下躲过风雨,转过身来就是份千日的恩情。
称呼潘有度为“东家”不但在情理上说的通,而且他伍秉鉴此时是乞求潘有度拆借巨额款项来了,潘有度可以拿大,他伍秉鉴不可以!绝对不能让潘有度感觉到伍家人出去自立门户后就可以和潘家人平起平坐了,那样会遭妒遭恨,此刻就是装也要装出一副可怜相来,这其中容不得一点马虎大意。何况也不用装什么可怜啊,一个时辰之前,伍家人差一点就要做出亡命天涯的决定,他伍秉鉴此时就是被人用上“可鄙”、“可悲”、“可恨”、“可叹”、“可恶”、“可杀可剐”之辞来形容也要一声不吭地认领下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