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灵筠的心境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一章 灵筠的心境 (2 / 2)
        《庄》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学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

        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

        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

        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的**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师》中:“天与人不相胜也”。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庄》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庄》“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庚桑楚》中又:“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不过,《庄》书中追求的“中道”“无为”同庸俗的**有所不问。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所以在《田方》明确:“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

        灵筠讲得极为详细,她的那种做派,甚至隐隐有着一种已成宗师的味道。

        也是直到此时,元辰才明白,灵筠的心境,究竟达到了何种地步。

        庄与老的思想,能够被崖龙老人奉为经典,作为开派的法宝,其价值可想而知。

        而崖龙老人能够达到九劫之境,甚至在九劫之境中都是佼佼者,所超于其他人的,应当便是心境了。

        在魔冥已经做了最后突破,成为魔王之后,依然对这套理论如此重视,甚至讲给了灵筠来听,连元辰暂时都想不到,这套理论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若是让我能够亲身体验一下华夏文化,亲自读一读道家经典,我的心境,必然又会是另一番天地……不过即使仅是这些,我依然感觉心境有所变化,若是让我慢慢体悟一番,心境便能有所突破!”

        最后,元辰颇为遗憾地看了看桌之上的茶水,茶虽早已冰凉,但从其中发散出来的浓厚茶香味,依然不俗。

        这大概,便是犹如华夏文化的底蕴,源远流长,让人神往!

        ,新更快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