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九章 皇帝加注 (1 / 3)
“朝廷赋税不患无,而患多。令人可恨者,地方官员借征收国家赋税以谋私利,往往巧立名目,令百姓苦不堪言,长久以往,只恐民无罪岁……”接过侍从递上的折子,朱祁镇随意地浏览了几遍,这在于他来说已经是异数了,若不是这折子是他颇为欣赏的梁探花写的,朱祁镇平日很少理会这些东西。
“老师,这些东西朕也不是很清楚,还是由您来处理吧!”朱祁镇看了一会,竟是把疏表传给了王振。
王振心切知晓疏表内容,也不客套,接过折子,看了起来。
其他诸人或是对此习以为常,面不改色,只有我倒吸了口凉气,此时我方知王振这虽然品级不高却灸手可热的司礼官的权势。皇权至尊,而王振却能左右着当朝皇帝的一切决定,由此事也可见一斑。
“鉴于民众交纳赋税的多样性,可设立以物或银交纳税粮的制度,以保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以固定的折换率定期调整保证国家财源的稳定。以度量标准化,防止税吏的营私舞弊……”王振看着看着,不由叫起好来,浑然忘了此时正在金殿议事。
身为户部主管,王振自然知道地方官员借行国事之名,为己谋取私利,只是却苦于没有办法制约,三令两申之下,地方也往往是阳奉阳违。而因为地方官员与朝中大员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有朝廷钦差下到地方,地方官员收到风声后,治下马上就会风平浪静。
对于此中种种弊端,疏表中一一列出行之有效的对应之策,这如何不让王振喜上眉梢,不禁叫出声来。
朝廷制定的赋税标准与地方完全两异,这也是我与杨士奇交流后方知,否则以我一直窝在风雨楼的经历,出来又一切都是雨晴在打点,自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的,只能知道当朝税法多依王安石所定青苗法而已。
说起青苗法来,此中尚有一段故事:宋神宗时的王安石推行新政,遭到朝中保守大臣的反对,就连大文豪苏东坡也不例外,王安石当下政时苏轼被流放他乡;宋神宗身死后,新政被一一推翻,可苏轼却又认为新政亦有可行之处,这又惹恼了朝中诸老,又将他远贬他乡,直至蒙大赦后方得返京,却又死在了返乡途中。
青苗法虽在神宗只是推行了不长的时间,又遭到了政敌们的打压,只是到了后来就连反对他的人也开始小部分的实行起青苗法来,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了。
回忆起与丫丫在渔村时的经历,间中少不了官吏盘剥之事,加上在船上时船工们俱是苦出身,又是走南闯北,历事更多,时常因一点不平事就会聚在一起大骂某某小吏——他们自然不知这些小吏也不过是捉刀之人,真正背后的黑手往往正是他们的青天大老爷。
将杨士奇所说的赋税标准与船工和渔村所见一一相较,出现了一个巨大漏洞,这方面杨士奇又比我有经验得多,略一思索,就明白这间中的差额定是落在了地方上。
虽然知道地方常有墨吏,只是杨士奇也不曾料到竟是利欲熏心至此,以己度人之下,是以并不知此中漏洞如此巨大。
“好么?”朱祁镇听王振叫出声,也欢喜起来,这样说来自己以后就可以多找梁探花这个有趣的人说说话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