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三章:考试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两百五十三章:考试 (1 / 4)
        这试卷真是让陆平大吃惊,原以为几百份试卷怎么着也应该是印刷之物,没想到这还真是手抄,想、笔迹很是有力,提勾都跃然纸上,看得出对书法颇有造诣。

        总共就有两题,是经义,是策论。

        经义题很是中规中矩,由“名不正而言不顺”所发之言,而引导名分之题,陆平读了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知道其最重名分,此题果然算是简单,他立刻磨墨挥毫,洋洋洒洒地写上千余字,这些都是大道理,没什么可以变化的,把圣人之言摘抄过来几句,然后发通感慨,“噫,古之圣人尚如斯,今之人才不及圣人、德不及圣人,不尊长幼之分、父子之别、君臣之道,何如?则幼不幼、子不子、臣不臣,国之乱矣。”

        最新手打版小说,尽在

        这些套话他写起来很顺,本来就是唬人的,稍微引经据典,便可写下很多字,他也不用脑袋想了,就直接写上去。

        这监考官也是四处巡考,两眼不停张望,生怕这些士子们有人舞弊,而这些人倒挺自觉,都在默默地写着,未有人敢于抬头。

        陆平终于把最后句“故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天道也。”写下去后,张大纸竟然都是文字,密密麻麻的,看着就让人舒坦,他呵呵笑,转眼看那道策论题。

        大宋朝考策论乃是很奇特,太祖当年也有过策论之试,不过只是些皮毛东西,和经义很接近,后来干脆把策论之试废除,自范仲淹庆历年间改革之后,策论又开始回归考场,不过没了经义试,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做个样子。

        王安石变革科考,废诗词考,集所有为进士科,天下士子开始重视起了策论和经义来了,以《三经新义》为准线,长篇大论,皆不绝于耳。

        自那时,策论之题便开始到了和时政挂钩的地步,王安石在朝时,几场科举皆是以新法比旧法的优异为题,或是含沙射影,或是直截了当,策论还真变成了士子论国的地步。

        司马光上台以后,对策论试也是小利用了般,就是他将要离世的那年,出题为“以祖宗法规治天下,何如?”,算是对王安石的新法最后次抨击吧,而后来苏轼出题说仁宗朝政令宽和,神宗朝政令严峻,各有各的不好,当今又该如何选择?

        这些策论之题偏向政治化的同时,也给朝廷增加了许多争论,经常有人拿科考士子们的文章来做事,所以朝廷有人就主张淡化甚至是废弃策论试,只是章淳上台后,又次抬出三舍法以及以往的策论、经义取士之法,所以策论试并无多大改变。

        然而不是每道题目都可以出的,当年苏轼出了拿到策论题,立刻被人弹劾,以王岩叟为主的朔党和以程颐为首的洛党立刻抓住机会,要不是太皇太后力保,苏轼早就会被贬再贬了,所以出题小心,也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