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蔡元培讲课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71蔡元培讲课 (2 / 3)
        ◆◆◆◆◆◆

        热河大学堂里,蔡元培正在给学生们讲课。

        蔡元培问道:“有人说清之天下,非得自于明,而得自于流寇,你们怎么理解?”

        有学生答道:“是李闯打进了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

        蔡元培有笑着问道:“可李自成为什么会造反?”

        讲台下有学生举手,发言问道:“先生,据明史记载,主要是陕西大灾,明廷不但不减税,反而继续加派赋税,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才纷纷起来造反。特别是为了和满清开战,加派三饷尤为苛刻。”

        蔡元培笑了笑,说道:“你们说的都对,但是这只是表象,中国历代的兴亡,其实可以从土地上找出原因。每个朝代前期,土地兼并之风还不是那么厉害,故而天下可得安生,中期以后,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而赋税却越来越加于农民身上,地主大都有权有势可以不缴纳,而农民就只能饥寒交迫,他们无奈之下,或者逃亡,或者依附于地主。但朝廷的赋税是不会减少地,这些空额就只能由其他农民继续承担,好比一村本来有100户纳税,后来变成了50户纳税,纳税的人少了,税额不少,等于每户的份额就多了,更加刺激其余的农户流亡,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天下大乱,造反蜂起,然后就是打仗、死人。待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后,人口减少,有些地主死于大乱,他们的田地又可以重新分配,这个兼并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等太平日久,又开始新一轮地兼并,然后再大乱……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怪圈,每个王朝开头都是政治清平、社会安宁、百姓可得温饱,到末期却都免不了民不聊生……”

        又有学生说道:“那按先生所言,土地兼并是治理不好的顽疾老婆,崇祯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再世,面多明朝末年这种情况恐怕也无能为力?”

        蔡元培说道:“一个好皇帝和一个坏皇帝相比,总归对百姓是有所好处,如果崇祯末年李世民为帝,明恐怕不会亡得那么快,但人终究有一死,李世民的子孙不可能都象李世民这样能干、英明,这个王朝总有亡的时候。所以我们要传贤不传子,可以保证天下安宁。”

        学生们感叹道,“这就是所谓的天下能者居之?”

        蔡元培笑着说道:“我给你们讲这些,主要是启发你们,你们注意到没有,各大列强自己也有农业,也有农民,也有地主,也有穷人也有富人。可他们也有土地兼并,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农民起义,没有洪杨之乱,就不亡国呢?”

        大部分学生摇了摇头,少数同学说到了洋人工商发达,所以农业税收的少,农民才不至于落草为寇之类的话。

        也有人说主要是靠掠夺我们这些弱国,且不说自道光皇帝一来的历年赔款,是光甲午一战,赔了小日本二万万三千万两白银,一下子就等于日本本国近十年的赋税收入,辛丑条约赔得就更多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