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六章:蝗灾
对于这件事情,倒是没有人说什么有辱斯文的话,毕竟当下的大宋还是一个农业的国度,而历代统治者最注重的也是农事,不管怎么说,无农不稳嘛。</p>
而此时还有一拨人也活跃在济南石州二府的田间地头,这些人都操着一口的平州话,拿着一些新鲜的作物向一些百姓讲解着。</p>
这些人便是李浩然从平州请来的种地能手,不过他们种的都是李浩然推广的那几样引进作物。在答应分给流民土地的时候,李浩然便提出了要求,要配合新作物的推广,百姓们本也就不敢违背李浩然的意志,即使这些作物最终颗粒无收,大家也还是得种。</p>
不过李浩然还是保证了要是到时候产量不高或者近乎无产,那么巡按衙门将会补偿百姓的口粮,大家对于李浩然的话还是很相信的,毕竟之前的一系列事情使得李浩然这个名字在百姓中很有声望,所以推广过程并没有太大的困难。</p>
至于那消失的五万人,却没有关心了,毕竟还是自己的生活来的重要,而且此次灾害,先后到流民安抚四大营接受过救济的人不下六十万,不到十分之一的失踪者,也确无法引起太大的注意。</p>
就在整个济青二府一边继续着建设,一边即将完成春耕的时候,时间到了二月二十五,这一天李浩然正在后院逗弄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却见徐光启匆匆寻来,说有要事禀报。</p>
“李大人,这次恐怕可以完全确定即将发生蝗灾了!”徐光启气都没有喘匀,便对李浩然说道。</p>
“什么,真的可以完全确定了么?”李浩然有些吃惊,尽管之前他已经得知了在今年可能会发生蝗灾,为此还颁布了收购蝗虫的命令,但是真的完全确定的时候,他还是有些不太相信。其实也是李浩然不愿意相信,因为他知道这个玩意儿对农业的伤害太大了。</p>
李浩然知道,即便是在前世,科技那么发达的时期,蝗灾对于农业的破坏也是非常大的,李浩然就在新闻中看到过,好几次就是因为蝗灾,导致某地绝产的。前世都那样,更不用说这个时代了。</p>
“如何确定的?”尽管李浩然很相信徐光启的人品和他在农业上的造诣,依旧再次问道。</p>
好在徐光启本就是不爱计较的人,加之他也知道李浩然这是急的乱了方寸,也没有生气,而是和声说道:“是这样的李大人,下官去过一些地方看了,发现了不少蝗虫的幼虫,数目不在少数,而且根据大人派去给那些有经验的老农做记录的士子回馈的信息,那些老农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得出结论,这次的蝗灾估计祸患不浅,而且这只是济南石州二府,左近的其他地方还没有相关的信息,如果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情况的话,那么影响将会更大,所以他们告知下官,让我转告大人,要早做准备才是,不然,山东阖省将会.....”<
网网推荐:
;/p>
徐光启没有把话说下去了,因为他看见李浩然的眉头已经皱成一团了,只能点到即止,要是李浩然因为自己的话乱了方寸的话,那就更加的不妙了。</p>
“老徐,”想了想,李浩然说道:“这样,我们马上组建抗灾筹备署,这个署不是正式的官署机构,但是责任很大,所以我希望你能担任这个署的主任,我任总指挥,署里的人员就由哪些老农,一些在农事方面有研究的读书人组成,另外之前我安排的研究方子的郎中也算在内,其余的人员,由你自行安排,只要你认为有用的人,你尽管以我巡按衙门,还有山东布政司,巡抚衙门的名义招用,别担心,束俊达束大人那边我自会去分说的。当然,那个灭蝗令依旧有效,只要有人能够凑够数量,不管是幼虫还是成虫,我都会发赏钱的!”</p>
“唉好吧,”徐光启心情也不好,毕竟他的心中也是装着整个大宋的,百姓受灾,他如何能够好受,他接着说道:“不过李大人你放心,不管下官在这个抗灾筹备署是个什么职位,下官一定把事情办好,不负大人所托,不负山东百姓之望!”</p>
各方人员的统集,确实让徐光启很费神,不过他还是尽心尽力的完成着自己的工作。现在抗灾筹备署的人员大约有数百人,除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农,一些对农学有研究的读书人,还有之前李浩然找的研究灭蝗方子的郎中之外,不少的术士也加入进来了,为了更好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徐光启根据李浩然的建议在山东的各州府均设置了监测站,时时回报情况,以便能够得出准确的分析从而早做准备。</p>
春耕已经结束,接着就是灌溉之类的活儿了,百姓们日夜辛勤的劳作着,看得出来,今年他们还是很高兴的,毕竟不少人都有了土地或者有了比以前多得多的土地,心中自然是欢喜。然而最近一些有些经验的农民又开始发起愁来,因为他们和李浩然请的那些各地资深老农一样,也发现了问题,蝗灾已经初现迹象了,这这让他们不由得担心起来。</p>
很早之前,李浩然以大旱之后有大蝗的经验颁布了灭蝗悬赏的命令,尽管听起来只要专心去捉蝗虫,似乎收入不菲,不过稍微有点脑子的百姓都不会希望去赚那个钱,因为只要蝗虫一多,遭殃的还是自己这些平头百姓。</p>
三月刚刚过去一半,蝗灾正式爆发了!</p>
不少地方都出现了铺天盖地的蝗虫,所过之处,农作物基本上都被吃光了,为此徐光启和李浩然都愁坏了。尽管之前让人在研究治理蝗虫的方子(其实就是古代版的农药),李浩然也提供了不少的信息,可是一来在这之前已有的方子中,都只是针对小面积的,祸患较轻的蝗灾,二来李浩然不是学化学的,对于农药,也只是小时候呆在农村的时候有一些粗浅的见识,提供的帮助不大,而这种事情不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很难产生效果,故而最终没有人能够阻止这次蝗灾的发生。</p>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