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京师同文馆 (1 / 2)
此时两宫皇太后都支持洋务派,于是京师同文馆顺利成立了,直属于总理衙门。起初只开设英、法、俄三种文字,后渐渐增加德文、日文。还增加了各种学科,如天文、算学、化学、物理、医学、生物、外国史地、万国公法等。教习全部为外国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总教习达二十五年之久,他在自然科学、神学、国际公法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修养,曾在香港、宁波等地生活近十年,精通中国官话和宁波方言,对四书五经等中国典籍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先后任同文馆英文教习、总教习,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1916年12月17日病逝于北京。
万事俱备,只差学生了,但这招生却让人着实费了一番头脑。起初定的是八旗子弟中十四岁以下的男孩。招来招去,只有十个人报名,且都是些歪瓜裂枣,不是笨的不开窍的,就是性情顽劣,上树挠墙的,竟然没有好学生来学。没办法只好放宽条件,凡三十岁以下的,举人、贡生、五品以下京外诸官均可报名。勉勉强强凑了三十个人,算是开了学。
丁韪良戏称这批学生为“老青年”,究竟有多老,他其实不是很清楚。
有一天,他见一个学生领着一个男孩,便随口问道:“这是你儿子?”
没想到学生竟回答说:“这是我小孙子。”惊得丁韪良的下巴差点掉到地上。
经他调查,他的学生还真是老,全部已婚不算,其中还有两对父子。他们大多仕途落魄、前途黯淡才来学习西学。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他们都心照不宣的原因就是为了每月那三两银子。因为同文馆除了负担学生的膳食、书籍、纸笔文具等费用外,还每月发给学生三两营火费。
因为社会风气未开,大家都以为学了外文就等于降了外国,成了汉奸走狗。“老青年”们也被斥责为仕林败类,甚至有的亲戚同他们断绝关系的。有的人家很好的一个儿媳妇,只因为她弟弟入了同文馆,竟被婆家一家人瞧不起而受气的。还有人编了顺口溜骂同文馆:“胡闹胡闹,让人都从了天主教。”社会上如此看待这件事,所以很多人想入也不敢入。
同文馆的招生变得愈发的困难。
“怎么办?”摄政王奕急的像一头拉磨的驴不停地转圈,众人吵吵半天也拿不出个好主意,最后只能加大优惠政策,继续以利诱之。
新方法规定,除每人每月三两银子外,学习一段时间,洋文有明显成绩者,每月增至六两;再过一期成绩仍优良者,增至八两;最高的每月可拿十二两银子。这个工资已经相当高了,凭着多少年寒窗苦读一步步考上来的翰林给中堂、尚书家当个家教也不过区区八两纹银。
这还不算,同文馆规定,三年一大考,成绩优秀者保举为部司务,三年后再大考仍然优秀者,保举为部主事。部主事已经是六品官员。科举考中的进士,除前二十名为翰林外,剩下的也不过安排个主事之职。在同文馆学习几年后有了基础,还可能被驻各国使节奏调为翻译官,那待遇更加的优厚。这样一来,在同文馆学习那真是世界上最惬意的事情了。
学生日渐增多,刚刚不为生源发愁了,又为师资力量挠起头来。一开始的那些教授大部分是传教士出身,自然良莠不齐,主管部门对他们确实也不大放心,所以本国的那些国语教师还附带一个秘密任务,暗暗监察这些外国教授的水平,一旦有出格的地方,小报告立刻就会打到总理衙门。总理大臣奕到外国使馆公干,也常常是一心二用,留心访查可用之才。
有一个叫方根拔的德国教授,显示心理很重,总爱搞一些标新立异的东西。他对丁韪良说自己一直在研究一种新学说,足以推翻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丁韪良未置可否的笑了笑,没有理会他。有一天,方根拔拉着他的书及研究资料到八大处去,走到半路,天降急雨,又不小心翻了车,满满一车书全部被雨水毁坏。
他对闻讯赶来安慰他的丁韪良痛心疾首的哭诉道:“二十年的研究成果毁于一旦呐!牛顿时代又可以苟延残喘下去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