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6章 大国决定 (1 / 3)
“这些该死的中国高官,他们一旦出去渡假,那么就不会有人知道他们回来的时间!”
坐在水晶宫待客的客厅里的是,苏联特使——原名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斯克里亚宾,92年3月,俄共(布)举行第次**,莫洛托夫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历史对他的记载,对于苏联人而言并不是什么光彩夺目的功劳。反而在93年“基洛夫被害”事件发生之后,出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莫洛托夫成为三十年代苏联肃反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换句话说,他也是应该为苏联肃反扩大化,造成军队将军平庸、无能化。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红军被德国人一举就俘虏达万之众,这样的败绩有一半的“功劳”就是要归功于这些肃反的“高级革命精英”先生们!
莫洛托夫已经不记得自己喝了多少杯咖啡。令他最不爽的一件事是,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居然无法打听出**的高级官员们去了哪里。
如果说在以前的满清末年、民国时期,中国官员的这种拖沓会招来不大不小的报复。那么今天的**,这种拖沓却被认为是“水晶宫”正在向某国示威的举动。
如果说前两个时代,各国会认为当时的中国政府的这种“示威”可笑。那么今天,来到这儿的特使们,一个个就得好好摸摸自己的心脏,是不是承受得起,那个“撒旦之鹰”或者说“问题土匪”向自己国家最要命的地方下手。
现在的国际上,没人敢说**不讲理,当然也没有人愿意与他们讲理。在强调国家实力的国际政治斗争里,说白了“拳头”就是真理。尤其,“**”手中,那装备最好、训练最科学、实战经验又最为丰富的“**国防军”就是他们说话的依据。
最少现在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使节已经不敢于向任何一个**的官员表示,要与**发生战争。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打算付出如同加尔各达一样的城市,让**海军去抢个精光。
英国大使不会,这时在“波苏战争”里受到大量损失的苏联特使也不会。
喝着咖啡的人莫洛托夫时常用眼睛去瞟对面的,与他们形成泾渭分明的波兰特使。作为敌对的国家,他们都不喜欢对方,但他们都想要知道,对方是否已经先他们找到了**的高官们。
也许,情报工作在别的国家,还是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可在这儿在**,情报工作因为**那位名叫“戴笠”的局长,而变得滴水不露。
如果说,在别的国家,还可以找得到一个、两个打听消息的人物。那么在**这个不存在社团、黑帮的国家,这几乎是一件无法办得了的事情。而且,也没有谁敢于干这样的事情。
固然,**对**,似乎从来没有进行过什么有效的干涉,以致于他们的报纸似乎总在吵架。可是泄露情报的人,也根本没有可能达成被“出口”这个死刑之外,最严重的刑罚。
“嗜杀的《中华法典》,使所有一切已经叛国或者说打算叛国的人,视为阎王爷的生死薄!俗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三更!”
这些话,是来自已经落户在苏联的,那些团结在“中华会馆”周围的人的嘴里。令苏联官员困惑的是,这些远离的中国的人,似乎总团结在中国那种浓郁的“家”的气氛里而能自拔。这些人与周围的“本国”人表面上相处融洽,不过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会保护谁的利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