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不徇私情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五章 不徇私情 (1 / 5)
        其实在夷陵之战中,汉军曾因为缺乏得力的攻城器械,面对着吴军的大本营只能徒呼奈何,姜维当时便想到了马钧马德衡。

        其人在原本的历史上改良了发石车,改良了诸葛亮的连弩,为当时魏国的技术、军工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终与诸葛亮一齐留下“当世巧思”的名声。

        姜维早就想把他介绍给诸葛亮了,此前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但如今却是有了。

        原来他回家的第一日,就已经发现母亲房中的织机早已不是最初笨重的那一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架体型更,造型更为精致的型织机。

        他曾细细观摩,后来也同马钧做过仔细交流。

        据马钧介绍,先秦以前,华夏民在生产中逐步发明了简单的织绫机,织女用脚踏蹑控制繁复的织造进度。

        原始的织绫机有一百二十个蹑(蹑既是踏具),按照当时操作工艺之繁复,织一匹花绫需耗时两个月左右。

        后汉时期,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民间对精美丝绸的需求激增,直接引发了工匠对古老织机的技术改良。

        这种织绫机经过多次简化,已然可以做到用五十蹑控制五十根经线,用六十蹑控制六十根经线,其效率相较于传统的织机已经有了近倍的提升。

        但在马钧看来,这种简化后的织绫机依旧过于笨拙,而且十分难以上手。

        他半是出于报答姜家恩情,半是出于自身兴趣,又兼五经博士一职的职事相当清闲,于是一有时间便深入到锦官工坊之中,对旧式织绫机进行认真的观察,正好家中也有一台完整的织机供他拆解研究。

        他这兴趣一来,便一发不可收拾。

        堪堪花了三个月时间,马钧终于将织绫机的结构一再简化,三易其稿之后,最终将之改良到了极致。

        他的新式织绫机简化了蹑(踏具),改造了桄动组建(开口件),将原来的五十蹑、六十蹑统统改成十二蹑,但依旧可以织造出五十根经线、六十根经线的老机器才能织造出的奇特花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