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45章王道、霸业 (2 / 4)
“赵胜过来的也是匆忙……对了,我听乔公说荀先生是赵国人,不知怎么没在赵国谋进,却去临淄稷下学宫了?”
荀况笑道:“在下是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这不自觉学浅,深知谋进也是浑浑噩噩谋些俸禄混日子罢了,所以才出门各处转了转。后来在齐国遇上了孟贤师的弟子公都,公都将在下引荐给了万章,在下这才去了稷下学宫。也是在下这性子有些直了些,有些不大认同孟贤师的学问,便时常与孟贤师还有他的诸位高徒争论几句。孟贤师儒学集大成者,门下皆是高论之士,在下论自然是论不过他们的,那天恰好有幸观礼公子拜会孟贤师,深觉公子之论颇合在下之意,这才萌生归赵投奔之意,却不曾想恰恰捡回了这条命来,实在是万幸。”
这些话让赵胜怎么听怎么觉得荀况有意思,什么争论不过这不明摆着是在说孟轲那一派以势压人么,而且明说了投奔,却没有一丝为了让人接纳而说的客套话,就算什么观点相同也是说颇合他的心意,完全将自己与上位者放在了一样的高度,要是对面是个在意名分地位的人,这些话早就惹人生厌了,偏偏人家荀况根本不在意,赵胜摇头一笑,暗自想到:你故意的?现在是我来看你……
荀况和孟轲性恶性善之争已经触及到了各自思想的根源,可不仅仅是“不大认同”,赵胜明知道这一点,但现在荀况还不是后世的大名人,赵胜就“应当”无从知道荀况的主张才对,听荀况这样说了,便顺着他的话音笑问道:
“噢?荀先生不是学儒的么?不知为何对孟贤师的学问不大认同呀?”
这已经在有意无意中走到考校去了,荀况肃然的说道:“儒义海纳百川,极是庞杂,孟贤师虽说乃是集大成者,不过终究也是以一己之见解析先圣学问。庄周子有云:‘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又云:‘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此内圣外王之道虽然出自道家之口,但何曾脱出先圣之学?先圣有云:‘为仁由己’,‘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人能否学成品德高尚之仁人,关键之处乃是己身,这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此既是先圣内圣之学。
至于外王之道,先圣亦云:‘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此为修身为始,治人为终,此正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为外王之道。
先圣以仁为本,仁义礼智信相辅相成,但孟贤师所重却在于义,所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此言固善,然而如何才能民贵君轻?莫非以义相约束么?‘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君子可修之,可复人之‘良知’、‘良能’,即可施‘仁政’于天下,此言何人可保天人人皆可为君子,皆可修己‘良知’、‘良能’“?此只是‘修己’,只是内圣,没有‘外王’相伴始终,在下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毕竟此论未见人性之需。
故此在下以为孟贤师着了偏道,虽师承子思子,亦未可称儒家正脉,以在下愚见,先圣诸弟子所学皆偏,唯有子贡子得其衣钵,重‘修己’之内圣,亦重‘安人’之外王,只有内圣外王并重才是当真得了先圣之学精髓,故此在下才不敢苟同孟贤师之论。只可惜当今儒学以思孟为重,呵呵……在下的话么,实在没几个人肯听的。”
荀况滔滔不绝的雄辩之论顿时把赵胜说愣了,他原来根本不懂什么儒学,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接收的也是正统的‘思孟学派’思想,只不过因为本身与这个时代的巨大差别才没有陷进去,自有一番主张。
他原来一直以为荀儒之后觉得儒学思想是错误的,所以才渐渐偏向了法家思想,提出了什么“性恶论”,今天听他这么一说才发现,原来荀况是个极端的孔子崇拜者,正因为对孔子的崇拜才对孟轲提出了异议。两个人争论的根本不是什么性恶性善,而是全面的儒家思想是什么的问题。这一个发现顿时令赵胜大感意外,再也不敢想当然的给荀况划分派别归属了。
也难怪赵胜会对荀况产生误解,现代社会经过两千年的思想演进,其实绝大多数人早就认为孔子思想就是孟子思想,更多的是把荀况这个“儒家叛徒”想当然的划到法家那一边去,这可实在有点冤枉荀况这个孔子“刍狗”了。
赵胜越听越觉得这次亲自来见荀况这个不会巴结的人实在是值得,极是意外的看了旁边捋着胡子一直在沉思的“杂学家”乔端以后,才沉住气对荀况问道:
“这样说来,荀先生所主张的乃是人性有恶,若是没有强行约束绝难有几个人能子修为君子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