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3章 渠帅波才 (1 / 3)
周澈吩咐完周仓后,就和诸人出了沈家庄园,到庄外,围观的百姓阵欢呼雀跃:“巡察英明啊!俺们要在家里摆个长生牌位。”
县人们的歌颂欢呼让周澈颇觉惭愧,他不认为自己当得起他们如此的称颂。虽然惭愧,但听着这从远处传来的欢呼,他还是忍不住有些喜悦,觉得冒险杀沈汛这件事没有做错。喜悦之外,他隐隐感觉到,似乎有种奇异的情绪在他的身上萌芽、滋长。
他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种情绪,只觉得这种情绪让他坐立不安,热血慷慨,让其觉得他现在做的事似乎很有意义,让他觉得他自己活得很有价值。就像在来沈庄的路上时,他对荀攸说的那句话,这种情绪激发着他,刺激着他,让他觉得“便是死在这里,也值了。”
甚至,相比那时,于此时此刻,这种情带给他的冲动更加强烈。因为那时百姓们唱的歌谣是荀攸编的,而这会儿百姓们的歌颂却是自发的。
周澈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可怕,居然能够让他放弃他直以来“只求保命”的想法。他握紧了拳头,轻微的战栗,非因害怕,而是激动。他不打算反抗这种情绪,反而很乐于受其推动,哪怕最终会被推向未知。因为他很清楚,这种情绪是对的。
可是他却搞不明白,这到底是种什么样的情绪?该怎么称呼“它”?它又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以前没有,在听到百姓们的欢呼声后却下子就冒出来了?他感到很奇怪。
其实这也不奇怪,只是周澈在目前的状态下无法做深入地思考而已。
如果能静下心,深入地想下,他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情绪的名字叫“使命感”,换而言之,也可称之为“以天下为己任”,来自他穿越以来的所学、所见、所闻。
他穿越以来,发现汉代士人皆是文武双修,读的都是“圣人之书”,学的都是“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的正道,远非明清时期的酸腐之儒。豫州汝南、颍川又多大贤名儒,不乏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烈士,比如荀攸的从祖父,“八俊”之的荀昱不就是因谋诛宦官而与李膺同死的么?还有周澈的族公周乘是被故太傅陈蕃所称颂;又常听闻各地名士守道不移、视死如归的事迹。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下,周澈渐渐地觉得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当为中华之强盛而奋斗。
就像荀攸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人固有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这本就是当世有节操的士大夫们的人生观。“以天下为己任”、“为民请命”本也就是士大夫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之所以周澈以前没有清晰地感觉到这种情绪的存在,是因为他前世大多数的时间是朝九晚五的工薪狗,与外界的接触不太多。虽然有做志愿者去支援西南教学,但是每见西南贫苦地区的百姓,欲助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心中默叹的悲哀;在自请为亭部后,先在横路亭,又在安成东乡,如今又在颍北,两年多里,他广泛地接触民间底层,看到了太多的民生疾苦,这种情绪已在积蓄力量,而最终到今天,在接连两次听到百姓们的欢呼歌声后,使命感终于被激发了出来。
此前,周澈满门心思都是保命,现在,在听到县民们的欢呼声后,他却似乎在突然之间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保命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价值和意义。——当这种情绪平息后,当因这种情绪而带来的冲动和激情退却后,若再把活着却庸庸碌碌和死了却轰轰烈烈摆在他眼前,让他选择,他或许不敢保证还会有此时的冲动和慷慨,但至少现在,他倾向于后者。
百姓们的欢呼声渐渐地消散了,应是他们听从了轻侠们的劝说,各自归家去了。
入夜已深,夜风渐凉,堂上的烛光随风摇晃。周澈慢慢平复了心情,收拾起冲动和慷慨。为百姓们做事的感觉当然很好,可是要想为百姓们做更多的好事,首先得让自己更加强大。
而要想使自己更加强大,或许在太平时代会有很多种方法,而在乱世即将来临之际,只有条路:不断地扩充自家的实力。而又如果想扩充实力,有样东西必不可缺,那就是:钱。
在守财奴眼中,钱是宝贝;在周澈眼中,钱是工具。有了钱,就能养更多的人,就能换来兵器、就能换来铠甲、就能换来粮食。所以,这沈家是绝对不能放过的。沈家世代冶铁,必家财巨万,就算不能全部装入自家口袋,也要狠狠地捞上笔。
周澈吩咐田丰带队人把沈家的家底查清楚,列个清单拿来。别的不管,只记金银珠宝、兵器良马。用了个多时辰,田丰把沈家翻了个底朝天,在楼阁屋舍里找到的财货倒是不多,大头在后院的地下库房里。来回报时,他们四人魂不守舍,语无伦次,只会遍遍地重复:“太多了,太多了。”周澈亲自前去察看,也被吓了跳。知道沈家有钱,没想到这么有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