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比喻 (3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六章 比喻 (3 / 7)
        在朱由检看来,只要自己一天不死,吴三桂也没有背叛大明的决心勇气,何况现在自己手中掌握数千中卫军,万藩王军,还有源源不断的兵源涌向京师。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反叛的概率几乎为零。

        当然,形势是瞬息变化的,决不能掉以轻心。据崇祯所知,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此人贪财好利,对财货颇有追求,后来投降满清,镇守云南,平西王府邸修的是金碧辉煌,平西王饮食起居与深居紫禁城的顺治康熙相比也毫不逊色。

        对付这样的人,不过不花血本,那肯定是不行的。

        朱由检遂命太监王承恩与王鑫沛亲自往山海关去一趟,押送十万两白银,十万石粮食,一千人马,增援关宁铁骑。

        考虑到朝廷从未拖欠关宁军饷银,选择在这时候发放,吴三桂应该知道崇祯皇帝本意。赏赐粮食和饷银,是要告诉吴三桂,朱由检现在不缺钱,至于派去的那两千流民,是要吴三桂明白,皇帝手有兵!

        两个信息综合在一起,傻子也能看出,至少北直隶已经被崇祯皇帝牢牢攥在手中,关宁铁骑不过两万余人,且粮草不济,想要反叛,也要先掂量下自己几斤几两。

        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事,还是屯田。屯田需要大量时间,可惜朱由检现在没时间了,那就只能继续从商人手中买粮了。

        一个好消息很快传来。

        户部尚书倪元璐禀告,近几日江南粮商的大量涌入京师,数十万石粮食堆积在天津港,等候卸载,还有源源不断的漕船沿运河北,源源不断朝京师赶来。

        那粮价呢?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用皇帝再问。

        马克思老爷子的价值规律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就在今天,北京城内的大米由每石三两银子,狂跌到每石一两,并且还有下降的趋势。

        每石一两的价格虽然还是高于平常物价,不过考虑到眼下兵荒马乱的背景,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京城内那些囤积居奇的奸商,这下可要血本无归了。”

        兵部尚书张国维忍不住感叹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