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 太极殿君臣议状元(上)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一一章 太极殿君臣议状元(上) (2 / 4)
        就在李靖低头研读胡戈的这篇兵论之时,李世民也在观察着李靖的表情,见这位戎马半生的老将初时脸上静若止水,而后眉头紧皱,似在深思,他端起御案上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在心里十分理解李靖此刻的感触。

        别说李靖,就连自己刚才看到这些策论时不也是如此吗?看这胡戈在策论里所说,军队用好了可以抵御外敌,开疆辟土,用不好,便成了私人权力膨胀的最佳道具,就如双刃剑一般既能伤人更会伤己。

        他深知本朝军制,因沿习旧制,十六卫大将统兵却无调兵职权,而兵部有调拨全**队的职权而无统兵之权,这种权力的分散正好就是为了避免武将们兵权过重,除了杜如晦和冉毅这等心腹之臣,在他登上皇位后,再没有别人可以同时执掌兵部又手握实际兵权,即便亲近如杜如晦,他也不忘时时向自己请辞兵部尚书之职(杜如晦总监东宫兵马事,手握东宫兵权),现在冉毅接任了,也是隔三岔五的上书,请辞右金吾卫大将军一职。他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批准,一是因为对冉毅的信任,二也是出于对自己掌控朝局的那股子自信。

        可是将来呢?若统兵将帅无冉毅的这种淡薄心性,而接任皇帝又无自己这般深厚的威望,虽然这种掣肘制度很是健全,可保不齐就有人打破常规,铤而走险,就算有所顾忌没有明着对抗朝廷,至少拥兵自重这等事是跑不了的,到时候国家军人就演变为只听命于将帅的私兵,皇帝的命令只怕最后都难出京城!

        李世民久经行伍,最是知道兵权的重要,玄武门之变成功后,他宁可把朝中权力与其他势力共享,也要握住全盘军权,自这以后,他也一直在思索一种解决人性之私的办法,正好这胡戈在《论兵》里说道:军队,如人的四肢,不可不让它强壮,不然就会受到外人的欺侮,可四肢强壮了,要是不听自己的指挥而被其他人所左右,便会生出乱来,唯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就是让他们拥有一种军魂,有了魂魄,便难以为邪魔外道所动。那怎么让军人拥有军魂呢?唯有用大义来激励他们,用纪律来约束他们!人皆有羞耻之心,而生性向善。如果能够让军人明白大义所在,他们到底为什么而去战斗,就不是乱臣贼子可以轻易左右的,即便有人窃取了军权,可人心向背,他们也无法对国家对民族造成更大的伤害,到时候只要仁心爱民的君主振臂高呼,即便身在叛军,这些已明大义的军人们,也会做出正确的抉择。

        “绝啊!陛下……这就是归唐今日所作的方略策?”

        李靖这时终于看完这篇短短不到千字的《论兵》,只见他抚掌称绝,道,“按他所说,在兵部下面开一所军校,让基层军官每年轮番到此学习,请陛下闲暇时与军人接触讲授,也真亏只有归唐想得出来,还说学成之后,就算人人成不了关云长千秋大义,也不至于效仿那董卓残暴兽行!呵,这个归唐!”

        李世民听完李靖所言也是一笑,打趣道:“他可不只给朕派了任务,还说要请国中名将教习他们战略战术,以培养后代将才,为我大唐御边,药师,这点了名的是说你啊!”他嘴中虽是这般说,心中却深喜胡戈此意,皇帝多加恩威与基层军人之中,凭他李世民的见识,又怎么会看不出这其中的妙处。

        见李世民开玩笑,李靖起身拱了拱手,他不比其他皇帝心腹,在此刻他也仍是持重为而,礼毕,李靖才道:“为国育才,老臣岂敢推迟?陛下,对归唐最后所说的提高下层军人的荣誉感,老臣是深以为然啊,自古将帅爱惜士卒,士卒理所当然愿为其效死力,但归根结底这只是将领的个人行为,从未提高到国家之层面上来,归唐所言几策,比如为国捐躯后的抚恤,比如退役归家之后的待遇,比如不得视士卒为苦力,比如不得侵犯兵士私产,这些老臣都是极其赞同的,虽然现在这些情况还不多见,可是一旦将来此种情况成风,我朝府兵制度的根基将会动摇,老臣认为这些都很值得我们重视的,唉,说来老臣甚是惭愧,还是归唐看得长远啊!”

        不怪李靖自责,胡戈在《论兵》里最后提出的这些问题在唐初还只是星星点点,可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深深的知道,自己提出来的这些要值得重视的问题,在历史上都是实实在在的发生过,并非空穴来风。

        按历史的发展,等到唐初这黄金几十年一过,后来大唐将士战死异乡,家人得到这种噩耗竟然只能通过私人渠道,官府对此松懈不理已成常事。还有后来皇帝、权臣大修土木,因为差人手,他们便把在长安服役的府兵当做徭役,毫不体恤。

        另外,唐时士兵都出自殷实之家(天下之民按财富分九等,后三等是不能参军的),出来当兵身上多少有些私蓄,有些长官就故意让他们做繁重的体力活,又不让他们吃好睡好,只等着磨死了这些士卒好侵占他们所携的私产,这在边关很是常见,有“诗鬼”之称的著名诗人李贺曾作诗道:“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唯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就是说的这些御守边关的军人们那种痛苦的心境。

        既然都把士卒逼得都“不惜倒戈死”了,所以后来到了服役期的青年自然而然的开始纷纷躲避兵役,越到后来情况就越严重,那这时朝廷怎么办呢?出钱!买异族当兵!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胡人中的安禄山史思明成了气候,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盛极而衰。

        胡戈不知道自己提出这些超前的,针对府兵制颓败的解决方法,对历史的走势有没有影响,可是他不能无动于衷,既然他现在已经参与进来,他就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做,至于结果如何,跟他尽不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哪怕结果如昔,他也要倾尽全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