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五章 入职第一天的不甘与不平 (3 / 3)
主事去后不久,便送来了厚厚一叠具文条令,皆是当今朝廷考功的依据与标准。
入职第一天随后的时间里,除了中午在皇城外找了一家酒肆请十几个属下一起吃了顿饭之外,唐松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阅看那些具文条令上了。
这一细看,唐松心下当时就是一片冰凉,盖因之前在完成陆元方交代的那个任务时,他选定最终名单的过程与这些条令颇有偏差,若然如此的话,陆元方即便是信任他,又该怎么看待他交上去的那份名单,怎么对待他交上去的那份名单。
若如他当初揣测的那样,这次任务是陆元方对他的一个考验的话,那是否意味着他在这次考验中已经完败下来了。
唐松从书案后站起身在公事房内缓缓踱步,心中既是懊悔又有些不甘不平。
懊悔于自己竟然如此疏忽大意,既然是选人为什么就没想到把考功标准拿来仔细研读一番,天天闭门在家竟至于犯了这么大一个低级失误。
至于不甘与不平则是在他看来,当今朝廷所行的这个“四善二十七最”的考功标准看似体系完善,但若以目标为导向的标准来衡量,其操作性及效果实在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四善二十七罪乃是考功标准的总称,首当其冲的四善皆是道德方面的标准,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这四项条件是对所有参加考课官员之共同要求,在具体的考功中,官员得到的善越多等次就越高,若是四善皆备,便为上上。
至于二十七罪则是根据各官署职掌之不同在才能方面提出的标准。例如其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
以上的条令与标准不能说不完善,但其却无可回避的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与当今士林重道而轻术的传统一致,这份考功标准有着较为明显的重德而轻于才的倾向,这还不是主要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这四条标准说来好听,但可操作性却太差,也就是难以凭借它将一个官员与另一个官员区分开来。“德”本身就是个比较宽泛的慨念,再给这么一个宽泛而又难以量化的标准,怎么用?
第二则是“二十七最”的标准太过于泛化与简略,这就带来含糊的弊端。拾遗补阙的标准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拾遗补缺?依据这一条如何将近侍官划为三等九级?选司擢尽才良的标准又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当下朝廷所行的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美,但用起来却又太不给力,可操作性实在太差,相应的随意性就太高。据此来评定官员优劣,效果堪忧啊!
与这四善二十七最比起来,此前唐松选定那份名单时的标准虽然远不如它的完善,但一条条一项项都是从实际的政绩出发,譬如做完一任县令后,县中所辖人口是否有增加?增加了多少?口分田与永业田是否有增加,增加了多少?租庸调税赋是否有增加?增加了多少……其对每一个官员的评定都有这些实在的数据统计做支撑;其对官员与官员间的优劣区分,也是在对数据的计算与比较之后才做出最终结论。
四善二十七最华美而空,他则是繁琐而实;四善二十七最可操作性很差,他则是从实实在在的操作中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陆元方仍对考验的结果不满,进而对他那一份呕心沥血而出的名单弃而不用,却又怎么让他甘心?他又怎会不心生不平?
就在这种颇有些纠结的心态中,外面传来了悠悠的散衙钟声,唐松揉了揉有些干涩的眼睛准备回家时,那名唤王峰的主事领着一个小太监走了进来,言说陛下召见,敕令其即刻进宫。
闻言,唐松心中猛然一震,进而生出些忐忑来,因张昌宗放暗箭引发出的水晶之事终于要有结果了。(未完待续。。)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