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一十七章 风浪再起 (4 / 10)
千年以来战祸频仍,印刷术又处于极不方便的初期,诗书既得来不易,又保存不易。很多前贤的经典论述对于普天下众多士子来说只是闻其名不见其书,连书都见不着还怎么辨?
士族不仅拥有完备的图书典藏,还有几百年不断绝的研究史。以此为基础,士族子弟既不需要再摸索,又见识广博,自然是得天独厚,往往一出山便能名满天下。
千年传承,习《五经》者诵经、通经、辨经已成为学子们不可撼动的固定模式,而今唐松开通科,却只诵经、通经,却将最重要的辨经给抹了,那教了一辈子书的教育焉能不惊,焉能不问?
“无需辨经,夫子只需据前朝孔祭酒之《五经正义》将意思讲到,使学子们明了做人之大义就成。我通科欲教导化育的是理政分明的官吏,却非寻章摘句、执着于**义辨的大儒。目的不同,教授的内容自然也该有所不同”
对那教谕说完,唐松转过身来又向其他诸科的老师们强调了一番同样含义的话。
他要的不是某一科某一门的专家,而是精熟各门,将来能用于治政理政的官吏。
譬如通科学生学营造法式,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将作监匠人那般的专家,而是将来为官做吏要兴修水利或者别的工程时,能知道做这些工程的基本规律,不至于像现在的许多地方官一样,以文人的浪漫情怀瞎拍脑袋,瞎做决策,最终虚耗人力钱粮却一事无成。
简而言之,唐松求的就是通过通科的学习,彻底提高学子们理政的效率,降低政治管理的成本。
他要求的通科生是“精熟”各家的官吏,而不是“精通”各门的专家。
一“熟”一“通”之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世间每一个行当里都有着极其幽深曲折的知识,这一个“通”字岂是易得的?
学海无边无涯,人力有时而穷,在这等情况下,所能依赖的便只有有效的选择了。
则其需者而学之,不需者而弃之,如此的学习方为效率。
学生到了,教谕到了,诸般规范章程乃至考核制度也有了,至此,清心庄通科学校也就算正式办起来了。
这一天安顿好了学生与教谕后,唐松便到了庄内西院偏厢,与那六个分属两个行当的匠人师傅们一直叙谈到天黑后,方才回去安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