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章 库里台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18章 库里台 (3 / 4)
        二十年前,年仅十九岁的真金受封燕王,守中书令,不久又兼枢密院事,北元从此定制,非太子不得出任枢密使。十年前,真金被正式册立为太子,这是元初政治的一件大事,因为之前的历代蒙古大汗都由库里台大会推举而不是由前任指定——即便指定,也要走库里台的程序,忽必烈在立储一事上,再一次背弃了成吉思汗铁木真定下的蒙古传统。

        真金,这位精通蒙语、汉语和藏语的元朝太子,曾经师从紫金山学派大儒姚枢、出使宋朝被扣十余年不投降的“元朝苏武”郝经,真金一生都在忠实地践行汉法、反对蒙古帝国的制度,他活着时,儒臣们将他视做“汉法派”的中流砥柱,无论北派紫金山诸人还是江南投降的留梦炎、叶李、赵复都与他亲厚。真金以忠厚仁慈闻名于世,和乃父忽必烈的名声完全相反。

        原本的历史上,体弱多病的真金太子会在一年后因病去世,终其一生没能等到继承忽必烈的皇位,楚风兵进燕云,忽必烈仓皇北逃,真金的命运并没有生改变,并且因为雪夜奔逃受惊受寒,他突急病,不得不停下在上都路休息过冬。

        要知道,最初忽必烈是想着回到哈喇和林,同时一路上收拢上都路、应昌府、六盘山、哈喇和林各大营驻军,然后在蒙古崛起的圣城、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都城哈喇和林与四大汗国会盟。为了真金太子,忽必烈这位铁面无情的蒙古大汗竟肯改变计划,在上都路停留过冬,则他对太子寄予的厚望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今听到噩耗的痛苦,也可想而知了。

        一言不,忽必烈急匆匆的走,不,应该是跑进了真金太子养病的宫殿,伏在了床前。病床上的太子已是弥留之际,脸色蜡黄没有几分血色,身体也瘦弱不堪,远远不如他强壮如虎狼一般的父亲。

        “好、好,快些死掉吧!”忽必烈口中的“月儿鲁那颜”,也即“能干的那颜贵族”玉昔帖木儿,此时心头呐喊着,恨不得真金快些死掉才好。他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个整天学习汉法的蒙古太子,苍鹰怎可学母鸡,狼王怎可学习猎犬,蒙古太子何必去学汉人的礼法?大汗却被感情蒙蔽了眼睛,为了这个病殃殃的太子,一再停留在上都路,放着六盘山等地驻军不去收拢,岂不是因小失大!

        赵复却是失望到了极点,昔日朝中儒臣同气连枝,又有江南的吕师夔、留梦炎等人互为表里,今天好一场树倒猢狲散,七七八八都各自飘零,要是连朝中唯一同情汉法、稍有仁心的真金太子也一命呜呼,那无论如何,将来自己这个朝中唯一的汉臣,肯定得不了好。

        被忽必烈握着手心,真金太子的眼皮掀动两下,缓缓睁开眼睛,说话已是有气无力:“父皇,儿臣不孝……将来,将来您兵下江南,必定天下归一,儿臣只求您……”

        赵复脸上一喜,他知道真金要说什么,玉昔帖木儿不耐烦的摸了摸鼻子,他也知道真金要说什么,忽必烈作为父亲更知道儿子要说什么,但他的心肠早已硬如铁石,故意长笑着站起身来,大手有力的一挥:

        “是汉军害我孩儿从大都城中奔出,惊吓又兼受了风寒,才落到如此田地。孩儿放心,父皇取了江南,必杀尽南蛮子替你出气!”

        咳咳、咳咳,病床上的真金剧烈的咳嗽起来,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一双泛黄的眼睛,直直的盯着忽必烈。

        “对不起,孩儿,是父皇不该叫你学汉法,汉法是用来管理汉地百姓,就如牧羊人用猎犬放牧牛羊,却不是教我们自己相信的!”忽必烈在心头默默的说着,他学习汉法,是为了制治汉地军民百姓,不料真金太子学习期间,却被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深深吸引,真的相信了紫金山儒门“天下一家”的思想。

        这怎么可能!忽必烈想起什么天下一家就笑得肚子疼,特别是在朝堂上还真要装装样子的时候:试问羊和狼说咱们是一家人,你不要吃我,狼会相信吗?特别是狼王,还得牢记狼群中还有许多虎视眈眈的竞争者,当你和羊做朋友的时候,他们会笑得非常开心,同时张开嘴,露出锋利的獠牙!

        不过,忽必烈相信自己的赫赫武功天下无敌,他誓替继承者剪除一切反对力量——在本来的历史上,他竟然奇迹般的做到了,那么忽必烈本人将会以唐宗宋祖自诩,真金太子则成为守成的汉文帝、宋仁宗,为忽必烈留下文成武德的声誉。只不过真金的早逝,让这一切化为泡影。

        病床上的真金,已到了死亡来临前的最后关头,他用祈求的眼神看着忽必烈,希望父皇能实践老师郝经、姚枢的“天下一家”思想。

        但他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孩儿放心罢,好好休养,待朕统帅四大汗国、岭北诸王和六盘山、哈喇和林、杭爱山、应昌府各大营,百万大军入关取了江南,将你送到温暖的南方疗养,必定能恢复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