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送别 (3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5.送别 (3 / 6)
        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黄袍加身”的典故,不过袁绍却并不会因此而忘记未雨绸缪。

        怎么说,袁氏家族的发迹轨迹也大抵相当。虽然说主要还是以文事起家,本质上却并无不同。

        大概也正因为袁绍的这种态度,才刺激的颜良对袁绍短时期内发兵为文丑报仇一事感到绝望吧,毕竟哪怕和文丑同为猛将,但作为颜回的后人,颜良从小就被家里逼迫着读了好多书。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让颜良在叛逆期到来的时候选择离家出走。不过书都没有白读的,就算曾经觉得没什么太大用处又令人厌烦,但时过境迁,那些书籍总会有用到的时候。

        可惜,颜良倒是希望自己这个时候什么也不知道,因为这样他便可以安安心心为袁绍稳守住西边的门户,而不像现在这样日日夜夜被好友的亡魂所纠缠,每当阖上双眼的时候。那熟悉的身影便会出现在面前,可惜不是往日或豪迈或猥琐的表情,而是浑身浴满鲜血,身上到处都是刀剑创伤,甚至身首分离的惨状,以及那怎么也无法瞑目,圆瞪着的双目。

        “若是不能报仇,我颜公骥大概也没有脸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吧。”

        当袁绍再一次将颜良提兵南下的请求驳回时。遥遥望着南方,颜良眼中尽是阴霾。

        于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主力驻扎在荡阴的颜良所部突然有了反常的行动。

        之前也曾经说过,黄河上的渡口很多,比如河内与河南之间便有孟津、小平津等地,都是位列洛阳八关之中。而东郡与河北之地也有很是著名的渡口,比如刚刚发生过激战的白马地区便有白马津。而延津同样是很有名的渡口。

        当然,与几千年后不同的是,此时延津之所以出名可不是因为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重要的战事,而是因为孔子门下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澹台灭明字子羽在这里留下了“澹台子羽投璧断蛟处”的典故,甚至澹台这个姓氏曾一度成为太原郡内的显姓。在晋阳留下了“斩蛟堂”和“毁璧堂”的堂号,只不过时过境迁,现如今澹台氏的后人若想恢复先祖的荣光,就只能在李书实的官学里努力学习,争取能够成为优秀的毕业生,拿到晋身之资。

        好吧,似乎有点跑题了。

        延津距离淇水汇入黄河处的河口并不算远,可以说就算并州军如今与袁绍军隔河对峙,但想要监控到延津袁绍军的异动也并不算太难。

        或许是因为报仇心切,或许是压根就不认为并州军会对自己南下的举动有什么反应,在延津一带收集渡船的行为固然做得还算谨慎,可看起来也并没有打算彻底瞒过对面的并州军,或许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够出乎河南地区的曹操军意料便已足够。所以当颜良所部有所行动的时候,哪怕他们的行动足够隐秘,可是并州军依然很快便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

        毕竟河内地区并州军经营日久,就算真的无法完全掌控那些豪强家族,但在城内埋设一些常人所不知的“暗桩”倒也并不费什么功夫,甚至在袁绍军无法注意到的地方,并州军的暗探也有着极为出色的发挥,这些人在荡阴陷落的时候并没有匆忙暴露或者撤回,反而将自己隐藏得更深,并在这样的时刻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孝直先生,如今颜公骥已经有所动作,不出意料的话应该是准备领兵南下,虽然先生的计划不可谓不精妙,但主公如今率主力于北方,我等此举是否会刺激到袁绍,令其选择与我军全面开战?当然,义并不是怕了那袁绍,只是担心此举会误了主公的大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