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终于可以名正言顺了 (4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5.终于可以名正言顺了 (4 / 6)
        “所以忠与公达商量了下,由公达给他荆州的同乡写了些信件……”

        “话说如此一来我这么晾着他们岂不是会招致更大的怨恨么,明明专门写了信叫人过来,结果又玩什么放置play,这不真成了‘君以草芥待我,我必仇寇报之’了么。”

        “这主公倒是不必担心,比起主公的召见,或许他们现在对晋阳的里里外外更加的感兴趣。”

        黄忠这句话说得很有自信,不过考虑到私底下接待这些人的极有可能便是给他们写信的荀攸,这样的自信显然是有所依据的,虽说不能完全令李书实放心,但也不用太过担忧了。

        就是不知道荀攸这位被李书实从董卓那里弄过来后一直看起来对李书实“不太感冒”的家伙会在私底下如何评价他,哪怕李书实数次明里暗里询问过黄忠荀攸对自己的评价,但是黄忠却每一次都是一笑而过。完全没有正面回答的想法,偏偏在这种事情上李书实也没有什么立场逼迫对方,所以这或许也可以算是一种另类的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好吧,反正从走上这条路以来,李书实也知道自己在士林中的名声一直就非常的微妙就是了。

        不过认真来说,这一次荆州人派来的“使节团”的确豪华的让人吃惊。

        赵俨、杜袭。这两位都是很有能力,可以治理一方的优秀人才,也都是汝颖集团的优质出产,而且两个人年少的时候便与同郡的陈群和辛毗同为知名的青年才俊。只不过与后两者不同的是,在战乱来临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选择去依附强力的诸侯,而是选择避居在荆州,做了一介隐士,纵然刘表因为他们的名气想要征召。可是却被这两个人婉言谢绝,甚至还告知他们的友人也放弃了继续在刘表面前显示自己的机会,并没有参与到荆州那潭浑水之中。

        繁钦、王粲,这两位则是以诗文见长。前者同样来自颍川,与赵俨和杜袭相识于荆州,他乡遇故知的加成下让三个人可以说是相交莫逆。至于后者,“建安七子”之一的王仲宣甚至可以说是几个人当中对于李书实而言名气最大的那个。尤其是他喜欢驴叫声,而曹丕在他的丧礼上带着群臣学驴叫为其送行的轶事更是让李书实牢牢记住了这位“建安风骨”的代表之一。

        这四位还仅仅只是“使节团”里的随行人员。便已经如此豪华,哪怕在李书实看来“使节团”里的随行人员比那正副两位“使节”要更加具有才华。不过若只是单论现在的名气,两位“使节”却要远远胜出,就好像那位正使韩嵩韩德高,便曾经在刘表身边担任过别驾和从事中郎,虽说因为劝诫刘表郊祭天地的事情而与刘表有些疏远,但也因此而变得更加闻名天下。

        另外一位使节傅巽傅公悌则出自北地傅家。也就是说与李书实的朔州刺史傅燮还有一些远亲的关系,只不过因为避乱于南方,一直无缘得见。这一次刘表大概是希望能够利用这一层的关系,便将自己身边担任东曹掾的傅巽作为副使派了过来。

        如此“星光熠熠”的阵容,甚至让大概只能算是小毛头的裴潜仅仅才在“使节团”里混到一个端茶倒水的小厮一般的地位。不过看起来这位世家子弟倒是并不在乎,或许能够在这些优秀的人物面前早晚请教,对于一个年轻且热爱学习的人来说已经是最为快乐的事情了。

        当然之所以要提这裴潜小毛头一句,主要是因为这家伙现在正躲在李书实的府邸里担惊受怕ing,不断地向李书实哀求,希望李书实能够替他说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