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残光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4.残光 (2 / 5)
        将忠君的思想逐步转变为爱国,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只是定义为“听命于上级”,这样的举动对于李书实这个类似的割据军阀的诸侯而言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国家终归还是要归于统一,而且他的所作所为很多也是以一个国家为前提,而且这些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就算真的发生了影响,那个时候要么便是天下太平,要么李书实更是早已作古,哪管洪水滔天。

        至于自由皿煮什么的,那还是算了,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能人辈出豪杰无数,虽然不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是适当的集权绝对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繁荣和昌盛。

        甚至就算如此。因为人口的缘故,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便是定理,就算有了核武器,有了高产作物,但世界的承载力总是有限度的,如果不想地球君完蛋大家都没得玩,就只能让一部分人提前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留下一小部分继续在这个世界享受受苦。

        当然,若是能够让人类向星辰大海进发,不用远了,只要把泛太阳系的奥特星云全部建立成可以生存的宇宙基地,估计几千年内人类都不需要太过严酷的战争洗地,大家的争斗虽然不会平息,但总还是有机会建立起一个相对可以调解各种矛盾的机制。

        好吧,其实这样也不可能太平了,因为圈地运动不论是在一国之内还是整个地球都不是什么和平友好的运动,而这项运动演变到了极致便是一次大战,然后紧跟而行的便是惨烈的二战。

        于是综合起来看,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那就是每一个新朝代或者新秩序的建立,若不是经历极为残酷的屠杀,则势必祸患无穷,需要用一场更大的杀戮才能获得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政权,作为普通的百姓而言也才能够得到一段比较长久的喘息之机。

        比如秦灭六国建立大一统封建,结果因为六国的怨恨和国内政治体系的崩溃,从而在一个小人物的揭竿而起下就这么的不足百年而亡。比如魏武帝曹操本来是打算打破世家的垄断,但为了登基而不得不从最初的锐意进取转而妥协再妥协,最终在第二代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登上巅峰的机会,但几代之后就将这美丽的嫁衣送给了司马氏。当然了,晋朝也没好过到哪里,不论是西晋还是东晋。那个苦就不说了,尤其是西晋,简直没有一天安生的日子。

        隋与唐,一战和二战,甚至常凯申与太祖高皇帝,当矛盾只是被掩盖而不是铲除,那么经过酝酿之后再爆发出来,便需要更多的铁与血才能浇灭,甚至疯狂的人们不但不会再阻挡,反而深陷于时代的洪流之中。寻求那遁去的一。找寻天道留给的那唯一的出路。

        所以说看起来哪管身后洪水滔天似乎已经演变成了一句形容一个人不负责任的话,但若是往深里想一想,也的确是另一种的无奈,毕竟无论你做的多么好。洪水都必定会到来。

        一次两次。你可以依靠坚固的大坝挡住滔滔洪水。但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大坝终究会腐朽。而洪水却连绵不绝花样繁多且出其不意。

        李书实觉得自己只是个凡人,很普通的凡人,纵然有着可以看到千年的眼光,但当他身为蝴蝶改变了一切的时候,这千年的眼光又会有多少用处呢?很难说,很难说,所以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建筑一座至少可以抵御一阵子洪水的大坝,然后……再人为准备好一场洪水。

        一场早就准备好了的洪水,总应该比那未知的洪水能容易控制灾祸的程度吧。

        李书实是这样想的,他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有够天真,会不会成为自作聪明的汪兆铭。

        当然,顺便一说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释迦摩尼教在中土兴盛,天帝教变种了的圣子教、通过神父拜圣子教、我自己也能拜圣子教、东边才是圣子的家教在西方更是掌握了世俗的权柄。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没有战争就没有宗教,宗教依靠战争传播信仰——不论是用宗教战争从**上毁灭敌人,还是利用战争让深受苦难的人依靠宗教,反正大炮一响,传教的人便如同蝗虫一般蜂拥而上,因为这是民众心灵最薄弱的时候,自然也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