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工匠与学者的不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工匠与学者的不同
  nbsp;nbsp;nbsp;nbsp;有些问题解决了,有些问题还没有,赵祯之所以出现在天工坊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对大宋以及未来华夏更为重要的事情。nbsp;nbsp;这段时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赵祯,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nbsp;nbsp;问题很简单,但却不好回答,赵祯想了很久,甚至没日没夜的想,他都难以得出结论,凭什么大一统的华夏王朝居然没有混乱割据的西欧来的更加智慧?nbsp;nbsp;难道是华夏人不聪明?nbsp;nbsp;显然不是一个能铸就五千年文明的辉煌种族怎么可能没有智者的出现,怎么可能愚钝的不如茹毛饮血的野人?nbsp;nbsp;但赵祯很久很久都没有找到答案,他被这个问题困扰,如同黑夜中的旅人,只能靠跌跌撞撞的摸索而前进,但在天工坊中,在一群匠人的工作中,他忽然抓住了一些东西。nbsp;nbsp;或是说现在的大宋不同了,自己改变之下的大宋开始不同了这个改变可能使得整个华夏王朝都走上不同的道路和轨道…………nbsp;nbsp;华夏文明中的东西不是贯通整个文明存在的,而是在某个朝代之中存在,到了后世很可能被丢弃的一干二净,消失的无影无踪。nbsp;nbsp;最明显的便是秦时的流水作业法,到了继任的朝代很少出现,这提高产能和质量的无上妙法为何会消失?因为没有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没人去关心它存在的价值和原理。nbsp;nbsp;华夏的科技一直靠着匠人的精神去实现和继承,而并非一门学科似得归纳和总结,这是最大的致命伤。nbsp;nbsp;西方世界最大的成就来源于何处?他们的制胜法宝是什么?是什么东西让西方的科技代代传承?西方和华夏一样也有过断层,也有过大混乱的时代,但他们有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思想nbsp;nbsp;希腊哲学家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这两样东西看似不起眼,却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nbsp;nbsp;归纳,总结,探索,求证,发现,这些东西在工匠精神中也出存在,但却最后的发现却被无限放大了,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最后的结果,而把前面的几样要素给舍弃了。nbsp;nbsp;工匠精神也有探索在其中,也有求证的过程和发现,但却往往做不到归纳和总结,把宝贵的学问传递下去,为何如此?nbsp;nbsp;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系统的东西让他们如此传承。nbsp;nbsp;最简单的便是中医,中医有效吗?当然有华夏的医书少吗?看似不少,但对于整个华夏的历史来说却是不够用的,是分散的。nbsp;nbsp;若是在秦朝便有了系统的中医体系,把高明的医术和医书传承下去,每一代人都是在做添砖加瓦的工作,而不是重新总结,那结果便会完全不同。nbsp;nbsp;匠人精神虽好,但却在很多时候是古人自己的事情,在国家朝廷层面却很少去花心思,好似只有一样东西是在朝堂和国家层面才会去系统认真去做的,那就是儒学。nbsp;nbsp;在儒学的发展和应用上历代王朝“不懈努力”,即便是外族统治的华夏也是崇拜有嘉,非要把圣人之言总结个头头是道,非要把简单的话研究的花样百出nbsp;nbsp;而事实上呢?圣人之言有的时候很简单,就是在表达本来的意思,越是过多的解释,荒谬的地方便越多,这也是为何后世儒家经典变成满纸荒唐言的原因。nbsp;nbsp;圣人之言是表达当下的意思,你非要去过多的解读,只能得到错误的答案,历代王朝对儒家的研究越“深刻”反而得到的错误便越多。nbsp;nbsp;因为学问是要灵活使用的,就像是逻辑思维一样,只是一种方式,做人做事的方式nbsp;nbsp;而技术则完全不一样,格物是圣人提出的东西,讲究便是不断的研究事物的本质以获得知识和真理,但它却被束之高阁,成为一句“格物致知”的口头禅。nbsp;nbsp;文人知道格物致知,但却不知道它存在于世间的各个角落,人们只知四时交替,却不知为何会有春夏秋冬,人们知道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却不知为何会有如此变化。nbsp;nbsp;如此一来“格物致知”岂不可笑?nbsp;nbsp;但这一切到了大宋,到了赵祯统治的时代却不一样了,格物被彻底的划分出来,被明确的列为一个科目,与儒家经典的地位不相上下,赵祯甚甚至在不断的努力,让它超越儒家经典的存在。nbsp;nbsp;为何?nbsp;nbsp;因为格物在不断的变化,在变化中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利益和好处,这些是能用肉眼看见的东西。nbsp;nbsp;还有别的问题吗?nbsp;nbsp;当然有,赵祯两世为人发现了另一个致命的缺点,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之间的不同nbsp;nbsp;儒家经典对人的要求往往是守礼,上下尊卑分的明明白白,西汉的董仲舒以一人之力把华夏按在一个框架之中数千年,三纲五常便成为了华夏甚至是周边王朝的志高准则。nbsp;nbsp;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一出,人们便在框架中不断的打转,并非是这三纲不好,而是它的约束性太强。nbsp;nbsp;规矩被人视作比性命还重要的东西,进而延伸到了所有的地方,格物的问题也就出来了,匠人的精神在不断传承的同时也受到了限制。nbsp;nbsp;徒弟想要创新,往往还没动手便会被师傅斥责,老祖宗的规矩不能坏这是啥?孝道的延伸嘛nbsp;nbsp;于是乎徒弟做的不是反抗,不是创新,而是老老实实的,诚惶诚恐的给师傅认错………………nbsp;nbsp;赵祯忽然笑了,一个人站在喧闹的工棚之中,笑得就像刚刚捡到宝的孩子,三才还是头一次见到官家露出过如此笑容,眼睛都眯在了一起。nbsp;nbsp;三才习以为常,但其他人就不一样了,曾公亮有些好奇,为何官家看着一个光着膀子,露出浑身肌肉不断打铁的汉子露出如此笑容,但又不敢上前只能怀着好奇的心态各种揣摩……nbsp;nbsp;眼下最倒霉的人便算是被赵祯盯着的汉子。nbsp;nbsp;浑身僵硬动作千百遍的动作都显得生疏许多,身上的汗水也不再是热的,即便是被炉子烤的火热都觉得脖后梗冰凉。nbsp;nbsp;宋缔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