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仁义礼智信(一)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六章 仁义礼智信(一) (1 / 3)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些差距的,当段鹏选择在这西南边陲之地进行固守时,在军事战略之余,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去转换思路,招揽到他所需要的治理“人”,进而能把这“想法”散布开来。对于蛮莫这样的地方来说,居住在此地的民众,由于多数是久居外帮蛮荒之地,鲜有受皇权礼教束缚,所接受的理念也是斑驳陆离的,这应该算是比较容易归拢其思路了的。

        但即便是如此,还是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以学堂为例,前来入学的女幼童就极为的少见,仅只有三个,年龄为六岁左右,而且幼童父母坚决不允许男女混杂入学,迫于无奈,只好暂时单独安置在了一处学堂里,由成菁桃千总来施教简单的幼学。

        从明面上看,“女无便是德。”女有能,但不在丈夫面前显露,而是表现得谦卑,柔顺,这是女的德行所在,所遵行的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就是所谓的“三从四德”。但实际上,此为农耕的缘故,男人先天劳力等优于女人,加上战争等几乎都是男人参战,以及传宗接代等缘故,在等等活动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但这种思路的转换,谈何容易。明朝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贪官污吏,大加痛斥,主张“革故鼎”,可结局是自刎而死。连段鹏自己也曾尝试着,在腾冲卫儒学来传播此种的思路,可后还是被逼离开了腾冲卫。传统儒学在段鹏看来,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可以起到规范人的行为举止,但自蛮族入侵以来,儒学已经开始变异,中间被人为的参杂了许多“有害”的糟粕进来,需要一个“清本正源”。

        并且,国人一向是有重视“手艺”,而忽视理论的喜好,这样就无法进入一个相互循环促进的格局,终的结局就只能因循西方的成果加以经验施放,类似于段鹏前世里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山寨”,简单“流水般”的世世代代。

        只有先破了这种“假道学”,转而遵循一种真正的“思路”,再辅之于“制度”,这样华夏方有振兴的可能。

        有些事,并不是一定要让人明白后去做的,也可以先做着,再逐渐让人明白的。如果什么都不去做的话,那永远都落后于人了。

        应该说,段鹏的这个法与其前世的“以工代赈”,有些类似。用这种“雇佣”手段解决了城中一般百姓的生计,稳定了城内次序。但紧接着,他的手法再次让民众“耳目一”,他开始发放钱铺里的小票,给这些“雇佣”而来的百姓及学堂学,来替代之前的供给吃饭,并开放之前“自己”开置的那些铺,像米铺,盐铺这些的。只是,在此些店铺里购置,只允许用钱铺里发行的“银票”。

        两种商家营运方式并存在蛮莫城中,富贵人家可以用银两继续使用,而一般人家转而只能“保障”生活。但如此一来,学堂里的人数开始增加,女幼童的入学年龄也在变化中,但依然是只去女学堂。对于雇佣而来的男人,也确实并无太多之事可干,在韦胜的建议下,开始派遣他们在城中开建多个公共茅房,翻修百姓的住房及参与一些城池的防御工事建造。

        但这种方式,毫无疑问是以损害城中商家利益为代价的,不满和抱怨,应运而生在这群人中,一股“暗流”开始涌动在了一起,只是慑于腾冲卫的强大军事实力,他们不敢公开表露出来。

        这天下午,段鹏正独自一人在衙门后堂的侧屋里,翻阅近期的“学堂”统计,只听得后堂一阵的喧哗,并不时地传来一个女声的叫嚣。

        “你们这是干什么?还让人活不活了?我要去告状!”

        “杀人不过头落地,你们这样做,是要遭天谴的!”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