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4章 煎饼果子来一套 (2 / 4)
“活该,谁让他们年年使坏,都是口口声声说什么,冬天粮食运不上来,挨个涨价,结果长老来了,那一车车的粮食进来,谁敢涨价?说到底,还是贪官多,他们有钱结交,就可以囤起来打高价。”
“还有盐,那些盐商,不都是卖的掺了白灰的粗盐,卖了多久了,现在,你不知道,我有个侄女,去年嫁了一个盐场的工人,盐场里成山的盐,都是从海里出来的,整个北方都吃不完在那堆着,本来,盐场过年打算发福利的,但都被要求把火腿换成盐,结果盐场的厂长随口一说,就每个人发了正正一麻袋的细盐,这下可好了,一辈子吃的盐都够了。”
不过,两人倒也没有多少嘲笑,他们理解不了,大规模工业化带来的,这些基本产品的廉价和大量,基本上,除了某个年份,因为恐慌性的抢盐,造成的地区动荡外,其他的地方都很方便。
长芦盐场在后世名声不显,不过此时却已经算是北方最大的盐场了,哪怕是大明,食盐来源也大多数是这里。
不过比起旧式的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在新式设备的帮助下,各种平整设备,建造出各种的晒盐场,而科学化的晒盐,使得产量有了恐怖的提升。
晒盐技术从宋代就有,但始终难以成熟,沈括甚至就知道晒盐法,但是没有平整的土地。
后世有小白想着回去随便出个主意,把晒盐技术搞出来,但他们估计很快就会被损失惨重的盐商活活打死,不死也残废,测量海平线的规矩呢,挖坑的爬犁呢,卤水如何调?
这些东西,完全是靠的西方进口啊。
当然了,正如大量的西方轮船使得漕运工人下岗,进而失业工人成为陶成章这样的人的支持者,盐业的进步,也使得不少人靠边站,当然了,这点改变问题还不大。
长老们毕竟改进了制度,再也没有什么军户,匠户,盐户乐户的限制。
正如两个老头嘀咕的那样,从改朝换代的甲申之后,哪怕是最普通的小民眼中,那些前朝贵族的丑态简直是太可笑了,如果长老们对他们大开杀戒倒还可以一说,但现在把他们晾在那不搭理,他们的底子就出来了。
没特权就不会做生意,在成本的压力下,半推半就的释放了许多奴婢,很多仆人也另外找工作去了,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在新式的生活标准下,有些许多仆人变得不再必要,起码水源更方便啊。
这几乎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是人的工资在不断提高,你不提高,人家直接拍拍屁股去报名移民垦荒去了,而且各个工厂的待遇,也是长老们按照高薪,起码要保证,一对男女工人,可以在帝都有一个基本的生活,养活两个儿女。
另一方面,这些家族基本上都在坐吃山空,各种新鲜花样简直就是朝外不断放水的窟窿,将这些家族的内里挖空,哪怕有所警觉,但该收不住的还是收不住。
人家说开源节流,结果这些家族,都纷纷走上了断源多流的地步,很快就维持不住了。
当然,其背后的种种,自然不是几个晒太阳的老头所能理解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