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9章 上京 (5 / 6)
孔老夫子说过“夷秋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历代士大夫们也确实是这么看的,可是孔的时代的确是中国强大的时候,诸夷连刀耕火种都还没弄明白了,简直就像一群蛮荒野人,完全看不出一点文明的苗头,这么说自然没有什么不妥。
然而时过境迁。必须正视的是,他们在渐渐强大,时不时的还有异族入主中原。孔老夫子说过“夷秋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但是还说过:“君君臣臣,父父乎乎。”当异族成了君的时候,把孔子语录奉若神谕的士大夫们就有些无所适从了,夫子说要擅夷,还说要尊王。如今蛮夷成了王,是该尊王还是攘夷?两者以谁为重?
如果换一个使看来。恐怕会为了这个问题打破头的去争,坚决要求契丹奉宋国为正统。以上国而待之,但是在杨浩这今后来人心中,却没有这样的狂皓。莫说契丹政权如今并不弱于宋,就算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他觉得也应该平等对待,而不应妄以天朝称尊,礼节上讨些好处,却以巨大的经济利益去安抚人家。
更何况,这些界并不是天圆地方,唯我独尊的,大帝国并不只有我们一个。远的不说,经过几千年的展,如今第一个强大的,近在咫尺的,可以与中原华夏帝国抗衡的契丹政权就出了,如今的契丹再不是匈奴、突厥那样的部落联盟,他们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文化,行政,疆域,治理都已走上轨道而且中原历经百余年战乱,致使中原如今的影响力在亚欧地区的影响力远不及契丹,要让其主以臣国自居,那是不可能的。正视他国,平等对待,才是理性的行为。
杨浩先提出一个对方绝不可能答应的要求,只不过是想接下来的讨价还价更容易让他们答应而已。于是假做为难地想了一想。他才说道:“墨大人所言亦有道理,本使其实也并没有轻视贵国之意。不过,贵国皇后升御座,本使觐见时,亦当钟鼓齐鸣,奏礼乐相迎。这是对大国大使的礼敬之礼,万不可废。”
墨舍人思忖片刻。颌道:“这个使得。”
杨浩又道:“本使虽是外臣,但是毕竟是代表我朝皇帝陛下来访,外臣礼坐,是代表我国皇帝陛下与贵国皇后娘娘谈话,岂可躬鞠于阶下?贵国当设座相待,本使要坐着与贵国皇后陛下叙话。”
墨水痕相迎之前。对接待规格、礼制方面的事曾当面请教过皇后。自古以来,中原唯我独尊,尊中国为正统,对四荒诸国来说也已成了习惯,如今的契丹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想要谋求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国格,但是能做到和中原平起平坐他们就沾沾自喜了,毕竟中原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可不是这么容易就赶上的,四夷诸国对中原文化还是怀着很深的尊崇、自卑和敬畏的,眼下还没有力压宋国一头的想法,这一点萧后也曾对他仔细吩咐过。
墨舍人也是个谈判老手,假做为难半晌,才道:“好吧,此事本官会尽快呈报娘娘,请娘娘定夺,本官一定以最大努力,促使娘娘答应贵使的条件,呵呵,杨大人,你就不要再提其他的条件了吧,要不然本官可真要为难了
杨浩哈哈笑道:“那是自然,你我两国已然建交,此来,本使也是抱着和平的目的,并不是唇枪舌剑的欲与贵国挑起争端嘛。好,就这两条,本使上殿、下殿。亦应如贵国君主一般奉乐相钻迎,殿上攀谈时,当为本使设坐。其他的嘛,就没有甚么了。哦,对了。本使此来,见贵国都城十分的繁华,百货堆积如山,奇珍异宝无数,一会儿想去街上走走,可方便么?”道:“贵使请便,贵使请便,可需本官派人陪同么?”
杨浩微笑道:“不必了。千里迢迢赶来,难得看到许多中原不曾见过的异物,本使只是想采买一些。回去送与诸友同僚罢了。还是随意些
送走了墨舍人,杨浩与张同舟等人吃了口饭,便带了几个亲信侍卫上了街。他料想自己赶到上京的消息,玉、落必然耳闻,找个机会离开馆驿,她才有机会与自己碰面。
杨浩上了街便往热闹的街闹间走。上京城分为北城和南城,北城住的多是契丹人,而南城则多是汉人。汉人聚居区殿宇楼阁,虽不及开封、金陵这样的帝都建筑金壁辉煌,却也比许多小城强上许多。
至于北城,则是契丹人和皇族的聚居地。比起南城,北城又是一番风光,皇城分内外,就算是内城之中,也有许多空地,专因用来搭建毡帐,一来是为了接迎各地适应游牧生活的王公,另一方面,皇族也要时常入住,以免忘本。
所以他们的皇城与中原的皇城大不相同,根本没有高高的宫墙,内城外城的界限,只是一道无形的界限,北城契丹居民就像生活在草原上一样,虽然彼此住处连一道篱笆墙都没有,不该涉足的他人领地,却绝不会踏进一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