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无迹可循 (2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9章 无迹可循 (2 / 6)
        郝思诚不得再劝,只得唯唯称命,赶赴城下指挥攻城去了。

        曹彬站在高处,望向金陵方向,若有所思地自语道;“晋王心急呀。他等不及我,更不会想现在等到我。我还是识趣一些,待晋王攻勇金陵城下,再与他相会吧

        杨浩仍然活着的消息,已经由赵光义派出快马,把消息传报京城去了。

        杨浩死而副生的经过,就是以他自述的经历为蓝本,由书记官常辉整理润色之后拟就的,奏报中还提到了樊若水,立此大功,一个官家钦赐的官职是少不了他的了,舆若水虽在长江边上吃了两年苦,但是一步登天。得到了别人辛苦二十年也未必能拥有的成就,整天介一副心花怒放的样子,这一路上都鞍前马后,随在晋王身边侍候着。

        杨浩没有摞下赵光义径自返京的道理,而且江南战局一日未定,恐怕赵官家也没心情思量北国之事,所以他只得暂时陪在赵光义左右。

        江南政局糜烂、军队士气低迷,李煜胸无大志,唯一可堪一战,可以稍稍延长抵抗时间的良将也被他以一个简单的离间计杀掉了,唐国被宋国平定已是必然的结局,杨浩现在只希望这场结局早已注定的战争早一点结束。这里只要还有一天是战区。就会多一些流离失所的灾民、死于战乱的百姓,早一天灭掉唐国,朝廷抚民安境的政策就可以早一天下来。他也可以早一天返回汴梁。

        跟在赵光义身边,他并没有浪费这个好机会,对禁军如何调动、如何作战、行军布阵、粮秣运输、军心士气,乃至擅长的进攻战术、防御手段,他都在充份地了解、充分地学习。

        从战争中汲取的直接经验要比书本中获得的知识更实用。跟在赵光义身边,看他与众将议事,号施令。指挥渡江作战,看他接收军情、遥控指挥另外几处战斗,居高临下,俯瞰全局,更令他掌握了许多战术心得。

        他在求退不得的情形下,被迫选择了以进为退,为了未知的江山打天下。可是纵然他在西北具备许多脱颖而出的有利条件,他对前程也丝毫不敢大意。未来已经变成了未知,尽管后世对此时各方实力、战争的失的客观评价他还记在心里,也依然有用。但他很明白,那并不能成为他取胜的法宝。

        后世的学者明白的东西,这个时代的军人们真的不了解?不,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自己的敌人,更了解敌人的长处和弱点,但走了解并不代表就一定能解决,限于种种条件,他们只能因地利宜,选择最适合他们的选择。而不是最适合历史客观评价的选择。

        从他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之后,在这个迷宫里,他也只能遵循这里的一切规则,利用这里的种种客观条件来行事,而不是依据后来的一点、经验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况且”后世人站在一切已经结束的角度去反思、总结得来的结论是否就是客观的、最准确的?那很难说。

        当他置身其中,按照自弓掌握的历史知识去做一些应变时,对手做出的反应和选择便会针对他的动作而改变。于是依据既定历史做出圳”沾评怜和分析从他老出第步时便也成了没有用的经验熙

        譬如他对历史上已经生过某场战役中敌我双方的得失已经了然于心,然后他穿越时空,进入这场战局,他就能成为军神吗?那不过是主,知小子的幻想。当他踏进这场战争游戏时,如果他不能主导战局,那他只能做个炮灰,即便他对未来了如指掌也不能改变结果。

        可是如果他能成为一方主帅。由他来针对即将生的错误做些改变呢?那么对方还会机械地按照原来的套路去走吗?对方也会因变而变,他原来掌握的东西已经没有用了。这就像一个拳师。站在台下看着两个拳师在台上较量,台上谁失手惨败他看得清清楚楚,也分析的头头是道,但是让他时光倒流,上台取代那个失败者,他顶多只占一拳的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