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沿边屯垦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八章 沿边屯垦 (2 / 2)
        网网推荐:

        毫无疑问,这个想法很好,视野很开阔。

        这时,徐光启说道:“陛下,恭顺侯所说颇有见地,农事院确有耐旱又耐寒的高产番邦作物,长城内外虽然气候有所差别,但是想来种植这些作物应该不是问题。加上塞北沿边一带,也曾是我大明的属地,人丁户口过百万,而良田沃野上万里,只是百余年来,塞外诸卫相继内迁,人口日稀,加之气候有变,方才显得不宜耕种。臣看,恭顺侯所言有理,朝廷移民塞北沿边一带,屯垦种植,既可大大缓解关内流民问题,也可减轻京畿直隶屯垦安置压力。”

        对于塞北沿边一带的肥沃,如今这位拥有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当然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要清楚。玉米、土豆、甘薯,当然能够在长城以北的沿边地区耕作种植,产量也一点都不比关内低。

        然而,如今的塞北虽然人口稀少,但却局势复杂,近边之地固然有蒙汉杂居的地区,而稍微远一点,则是蒙古部落的天下。

        近年来,由于蒙古各部持续衰落,实力大不如前,因此大明朝的北部边疆才略微安定下来。若是因为大量移民塞外,而引起塞外蒙古诸部的戒惧,使得他们大量投靠后金,那可就糟糕了。

        崇祯皇帝还在思考利弊间,只听李国鐠说道:“塞北沃野万里不假,农事院番外作物良种,想来也能移种塞北,但如今塞北诸卫之地空置多年,塞北诸部多有侵占,我大明若是重开塞外之地,恐怕难免会与塞外诸部冲突,若塞外诸部袭扰,如何处之?再说塞外苦寒,愿往屯垦之民必少,朝廷旨意既下而民不愿往,徒损朝廷颜面。臣请陛下三思。”

        李国鐠话音刚落,只听吴惟英又说道:“陛下,臣闻理藩院之设,乃是因为喀喇沁与朵颜旧地诸部饥荒请赈。如今塞外饥寒,诸部实力大减,大部人马不过万,而小部有的加上老弱妇孺也仅只三五百口,与我大明边镇强军相比,实在不堪一击。

        “臣以为,如今诸部饥寒,陛下恩准开边互市之际,也可招募诸部愿意归附者,南下沿边安置,或转牧为耕,或征募为军,以屯垦之粮,换取诸部之牛羊马匹,各得其利,则不相害。若陛下担忧更北部诸族南下袭扰,臣请重开塞北沿边诸卫,营州、开平、东胜、大安、会州乃至大宁。陛下重开边门,听任关内流民前往屯垦,所开荒地,皆归其自有,朝廷发给予农种农具,而不取任何赋税。臣以为,久而久之,关内失地流民,必然会如同涌向京畿一样,流向塞北沿边之地。”说到这里,在座诸臣都是看向皇帝。

        后世河北兴隆、承德、隆化等地人口密集、工农业发展也很不错,说明这片地区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崇祯皇帝沉吟了一会儿,然后说道:“重开边门,鼓励流民北上塞外沿边屯种,这倒是个好主意。但是此事却不宜大张旗鼓推行。若是塞北诸部闻之,移民实边之效未见,而诸部袭扰之弊先来。内阁与理藩院,可先着手四处开边互市之事,并令沿边督抚收纳塞外降人,或募为兵,或编为民,一视同仁,妥善安置。军机处传令九边各镇,前出塞外探看,于近塞形势险要之地,设堡驻守,尤其原朵颜三卫旧地,密令蓟镇、宣府择善战之将、敢战之兵,领兵前出喜峰口、龙井关、大安口,以及古北口、独石口、龙门口、张家口等沿边关口,择险要之地,筑城屯兵镇守。”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略作思考,又说道:“蓟镇、宣府两地塞外筑堡所需银两,两镇探看选址之后报与军机处,由朕酌情拨付。塞外筑堡,不宜声张,军机处要传令蓟镇、宣府把握好分寸,筑城结束之前,切莫引发诸部惊恐。”在座的诸臣,都是躬身应诺。

        这时,崇祯皇帝又看了看吴惟英,然后说道:“即日起,命恭顺侯吴惟英以理藩院院使,兼任军机处左参议,参议军机。”吴惟英连忙领旨谢恩。

        三日之后,一道又一道圣旨、密令,从京师发出,分赴九边。九边各镇消极防守的局面,从此为之一变,崇祯皇帝积极防御的对外战略,也开始进入九边各镇的实际操作层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