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负隅顽抗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三章 负隅顽抗 (2 / 4)
        当然,美国也确实想过在二零五六年发射军事卫星。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二零五六年一月底,美**方就组建了一个专门机构,研究发射军事卫星的可行性。随后,美**方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准备,比如委托洛马公司的航天部门设计与制造军事侦察卫星、通信卫星与预警卫星,还向通用电气公司下达任务,让其组织一批火箭技术专家,设计一种运载能力在一吨左右的固体燃料火箭,准备用来发射洛马公司制造的军事卫星。

        可惜的是,这些计划都没得到落实。

        当时,洛马公司的航天部门已经荒废了十几年,人才大量流失,而且也没有多余的能力生产军事卫星。要,洛马公司是F-51战斗机的子承包商,还是F-42战斗机的开发商与主承包商,另外参与了多种军用飞机的制造工作,生产任务非常重,几乎所有生产人员都没有空闲。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逐步扩大轰炸规模,洛马公司的飞机制造厂在主要打击名单之内,而其在西雅图的飞机制造厂还被迫向五大湖地区转移,公司的情况非常混乱,根本无法组织卫星生产工作。

        在火箭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在大战爆发前,美国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火箭制造技术,而且拥有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最重要的是,这些用于商业航天活动的火箭不在核武器运载工具的销毁清单之内,但是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本土遭到轰炸时,美国根本无法生产超级运载火箭,甚至没办法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所有零部件,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小型火箭上了。

        当时,美国准备研制的小型火箭,实际上就是以往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

        问题是,洲际弹道导弹作为核弹头的运载工具,早就被销毁了,保存下来的都是射程在三千公里以内,不具备再入大气层能力的战术弹道导弹。更重要的是,销毁非常彻底,不但所有导弹被销毁掉了,连导弹的设计图纸、相关的工业生产设备都被销毁,而从事导弹设计与生产的人员,都受到了缔约国的监督,不得再从事与导弹、火箭等有关行业。十多年了,美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也就是说,美国不可能在短期内设计出一种能够使用的固体燃料火箭。

        显然,制造就更加别指望了。

        综合这些因素,美国基本上放弃了发射军事卫星的想法,只是没有停止相关的研究工作而已。

        当然,在战争后期,这种情况在美国极为普遍。

        说得直接一些,在战败的威胁下,美**方把一切先进技术都当成了救命稻草,在相关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五六年初,美国还启动了核武器计划。

        从上看,美国的核武器计划与军事卫星、运载火箭计划是同步进行的,及其载体就是没有研制出来的固体燃料运载火箭。事实上,以美国的技术实力,只要能够研制出能够把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的固体燃料火箭,就能研制出足以打到中国本土的弹道导弹,而且能为其装上核弹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