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开战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章 开战 (1 / 3)
        第十二章开战

        第二轮导弹打击,主要攻击了横滨港的基础设备。

        在这轮打击中,美军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体现了出来,即弹药智能化。

        早在半个世纪前,美军就着手研究弹药智能化,以提高弹药的打击效率,取得了一些成就。只是到了一零年代,随着无人机兴起,美军转变了研究方向,把提高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当做重点。可惜的是,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随着队大规模使用电磁武器,无人机迅速边缘化。在此之后,再也没人提出用无人战斗机取代有人战斗机,因而美国在军事智能化领域的研究也暂时终止。

        直到中日战争之后,智能化才再次引起美国海军重视。

        当时,美国海军认识到,在高强度的海空作战中,只有提高弹药的打击效率,才能有效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而以往所坚持的发展模式,即提高弹药的投送能力已经无法有效突破现有的防御手段了。

        要想提高弹药的打击效率,就得处理智能化问题,即让弹药具备一定智能,能够主动识别与攻击重要目标、选择最合适的突防路线、在弹药间进行消息交换、应对防御系统形成的要挟等等。

        当然,这绝对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要知道,到二零五零年,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的智能水准还达不到蟑螂神经系统的万分之一。按照一些科学家预测,就算量子计算机能够研制成功,其智能化程度也只相当于昆虫的水准。

        说得简单一些,智能化水平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没有间接关系。

        从原理上讲,电子计算机的运算过程是二维的,而生物的神经系统是三维的,而这种维度上的差别根本无法由数量与运行速度处理,只有开发全新的计算机系统,才有可能在智能化程度上取得突破。

        早在二零四零年,就有计算机专家提出了这个问题。

        当时,中国与美国的计算机专家都提到,只有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才有希望让计算机在智能化上取得严峻突破。以二零四零年的技术水平,最有可能实现、难度最小的肯定不是量子计算机,而是光传感神经网络计算机。说得简单一些,这种计算机就是一种三维模式下的数据处理系统,因而能够模仿生物神经网络。从理论上讲,只需数量足够多,就能用其模仿人类大脑。当然,这个“足够多”几乎不可能达到,因为人类大脑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也就需要一千亿台光传感神经网络计算机并联组成模仿系统,其体积是人类大脑的数万倍,受光速限制,其反应速度比人类大脑慢了数万倍,也就不可能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最多只能协助人类更深入的了解大脑的运行方式。

        当然,美军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前沿科技上。

        美军采用的办法很简单: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并且提前输入必要的对比参数,然后为计算机设置具有进修能力的控制程序。说得简单一些,这些所谓的“智能化”设备不会产生处理问题的办法,而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从其海量数据库里找出最合适的处理办法,而这些处理办法都是提前设置好的,或者说是过往的经验。如此一来,“智能化”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所幸的是,在处置相对简单的工作时,这种“智能化”已经足够了。

        比如,在指导导弹攻击目标的时候,这种“智能化”就足以大幅度提高导弹的突防效率与攻击命中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