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一章 动力革命 (2 / 3)
一切顺利的话,四个月之后,第十三集团军将全部开赴巴基斯坦。
当然,不是全走海运,两个师级部队将走陆路,即长途行军到西北地区,再经中巴铁路进入巴基斯坦。
在第十三集团军之后,第四十二集团军也将换装。
作为常驻南方地区的集团军,第四十二集团军也较为擅长在高温潮湿环境下作战,而且通过与第十三集团军进行对抗演习,已经对新式武器装备有了一些了解,各级官兵的积极性非常高。
只是,要到二零四五年六月底,第四十二集团军才能完成换装工作。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第四十二集团军将直接开赴昆明,在战争爆发后进驻缅甸,前期只派遣工程与后勤部队前往缅甸。
可以说,这两个集团军,就能各自支撑起一个战区。
别的不说,两个集团军都有独立防空旅,都配备了战区防空反导系统,防空掩护范围高达四百公里,反导掩护范围也在两百公里左右,足以覆盖整个战区,而其作战能力更是顶得上印度陆军的一个方面军了。
用戚凯威的话来说,这两个总兵力达到十一万的集团军就能打赢大规模地面战争。
当然,这句话肯定有水分。
别的不说,两个集团军都需要加强后勤保障力量,特别是战线后方的运输力量,也就得增派后勤保障部队。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两个集团军作战能力的,就是后勤保障能力。
当时,陆军依然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即电力供应。
按照陆军制订的装备规划,在“未来地面战平台”大规模装备部队的时候,将采购“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即以小型聚变核反应堆为主,集发电、变电与输电能力于一体的电力供应模块。按照陆军的要求,“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可以分成多个功能模块,但是每个功能模块的质量必须控制在五十吨以内,尺寸则要控制在战略运输机的货舱容纳范围之内,而且具有公路行进能力,以便伴随地面部队作战,并且能够通过运输机空运,达到最基本的战术与战略机动性要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