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东线起波澜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八章 东线起波澜 (2 / 4)
        只是“好马要好鞍”,要把T-80的性能发挥出来,需要很多条件。

        在防护上,T-80只能应付二十世纪九零年代以前的穿甲弹,要想对付性能更加先进的穿甲弹,必须使用外挂装甲,比如非常有名的“反应”式爆炸反应装甲,而俄军的T-80就配备了第四代爆炸反应装甲,连同坦克的主装甲,炮塔正面对付聚能弹的能力相当于一千四百毫米均制轧制钢板,对付动能弹的能力也达到了八百五十毫米的水准。韩军得到的只是第一代爆炸反应装甲,仅把对付聚能弹的能力提高到了九百毫米左右,几乎没有对付动能弹的能力。

        也就是说,韩军的T-80在志愿军坦克发射的穿甲弹面前,防护水准在四百五十毫米以内。

        这个防护能力,只能勉强应付使用老式穿甲弹的一零五坦克炮。

        要知道,志愿军的主战坦克,全都配备了一二五坦克炮,而且使用的全是长径比在三十左右的新式钨合金穿甲弹。

        在三十度着角的情况下,这种穿甲弹能打穿六百五十毫米以上的钢板。

        这还是平均水平,99改已经配备了第二代贫铀合金穿甲弹,基本配备也是第三代钨合金穿甲弹,在通常交战距离上,前者的穿甲能力达到了惊人的八百五十毫米,足以与美军最新式的M829穿甲弹媲美,而后者的穿甲能力也在八百毫米左右,与德国的DM53穿甲弹相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犀利的穿甲弹。

        攻防对比,在96与99改面前,T-80完全处于下风。

        事实上,问题还不止如此。

        与99改相比,T-80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即弹药极易在中弹后殉爆。

        因为把弹药存放在车体内,没有完善的隔离系统,殉爆几乎是俄制坦克的通病。在二十世纪九零年代的海湾战争,以及后来的两次车臣战争中,俄制坦克的表现都不大好,主要就是由此造成。

        韩军接收T-80后,做过测试,也试图进行改进。

        只是,两百辆T-80确实少了一点,而且韩军主要把这种坦克用做假想敌,没有打算在实战中使用,也就没有动大手脚。

        当时,韩军只为T-80换上了美制的灭火抑爆装置。

        这也可以理解,在接收T-80的时候,韩国正在加紧研制K1A1,并且把服役的K1升级为K1A1,随后由着手研制更加先进的K2,还在努力打开国外市场,所以韩国的军火商没有多少力量改进T-80。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