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以谈备战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六章 以谈备战 (3 / 4)
        按照志愿军的评估,如果有制空权,哪怕是有限制空权,地面部队的伤亡数字也能减少四成。

        要想打好第二次战役,必须争取夺回制空权。

        可惜的是,志愿军无法获得足够多的先进战斗机。

        开战前,中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中,以J-10、J-11、Su-27SK、Su-30MKK、FBC-1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斗机的总装备量在一千架左右,其中八百架已经调配给志愿军,剩下的两百架是保证国土防空的必要数量。

        也就是说,志愿军只能依靠国内飞机制造企业。

        两个月内,成飞、沈飞与西飞能生产多少战斗机?

        拿成飞的J-10来说,即便两条生产线全速运转,月产量也不会超过两百架。战前,成飞只有一条J-10的生产线,而且长期维持在基本运转状态,即在保证基本产线工人的条件下所达到的最低产能,大概月产量只有五架,即便加班加点,月产量最多达到十架。要想提高产线产能,首先得招聘更多的工人,然后得对工人进行基本培训,至于建造第二条战斗机生产线,更需要时间,肯定无法在两个月内让生产线达到最大产能。在战争动员下,也需要大概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实现,而中国没有进行战争动员,也不可能进行战争动员,提高军事产能自然更加困难。

        J-10如此,其他先进战斗机的情况也差不多。

        事实上,即便产能上去了,这些第三代战斗机也很难让志愿军夺回制空权。

        在不考虑使用电磁武器的情况下,志愿军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制信息权,没有一种足以对抗F-22A的制空战斗机。如果使用第三代战斗机,只能以数量取胜,而志愿军空军的规模肯定无法超过联军。

        能解决问题的,只有还在试飞的J-20。

        可惜的是,这种被寄予厚望的战斗机,最快也要到二零一五年才能完成试飞,量产更是几年后的事情了。

        按照总参谋部的安排,到十月六日,也就是地面部队补充到位的时候,志愿军最多能获得一百二十架战斗机,其中八十架是J-10与J-11B,因此到时志愿军的制空战斗机数量在一百架左右。

        这个数量,肯定不足以挑战联军的制空权。

        为了获得更多的战斗机,黄峙博专门安排母祁铁回到北京,联系各大军区,想方设法的从其他部队借调战斗机。

        母祁铁尽了全力,可收效并不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