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章 话不投机半句多 (1 / 5)
第二百二十章话不投机半句多
明清两代,作为国家的首都,也就是北京这一带被统称为“顺天府”。治下管辖着四个厅,同时分管五州十九县。即通、蓟、涿、霸、昌平五州和大兴、宛平、良乡、房山、东安、固安、永清、保定、大城、文安、武清、香河、宝坻、宁河、三河、平谷、顺义、密云、怀柔十九县,又混称为顺天府二十四州县。
其中大兴、宛平二县倚郭,称为京县,以北京城的中轴线为界,城东部及郊区属大兴,城西部及郊区属宛平。
就好比是现在的首都北京直辖市一样,所以这顺天府的府尹,也就相当于后世省部级的高官一样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极,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而且按照正常的规矩,这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其中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顺天府大堂在鼓楼东大街路北,为元代所建。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前,元朝统治者便开始大兴土木,建都北京,建设了世界闻名的大都城,当时管理大都城的署衙称大都路,也就是顺天府的前身。只不过刚开始大都路署衙无处办公,只在一座大庙里凑合着,后来买了一个周姓人家的十九亩地,建起了这座署衙。该署衙明代经过重修,重修后有正堂、后堂各五间,中堂三间。前面大门三重,每重三间,加上东西配房等共五十八间,这才小具规模。到了正统十四年兴工,景泰三年落成,前后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到此时物是人非,大都城也改称了顺天府,到了后来因为这里一直是管理京城地方的首府,出入这里办公的、办事的“公家人”很多,以致这条街后来都改称东公街。
当然了,赵越眼前这条街可不是东公街,面前的还是顺天府衙门。
只不过何都头没有直接带赵越从正门进去,而是从一侧的小门进了这座气氛显得格外压抑肃穆的府衙。
临进门的时候何都头还给赵越解释道:“这大门平时只有府尹老爷开堂审案,又或者是犯人出大差的时候才打开,平时咱们都是走侧面的小门,赵大人是第一次来,或许不知道这其中的说道,呵呵,这可不是咱们怠慢了赵大人。”
以前何都头还称呼赵越神医,如今知道了赵越已经身居正六品太医院院判一职,就改口称作大人了。
别看在这京城里,二三品的高官也是多不胜数,车载斗量的,可是身为太医院那是专门给皇室和皇上看病的地方,身为太医院的左二,赵越可是有面见君王的机会。如此一来,别说何都头一个小小的都头不敢怠慢赵越,恐怕就连那些地方进京述职的一方诸侯们,都要高看赵越三分。
不敢对此赵越却没有什么当官的觉悟,只是把进顺天府衙门当成一个旅游景点来欣赏。
话说这衙门他也不是第一次见了,头一回是黄县的县衙,和地方小县的县衙相比,这顺天府的大堂自然是更具气象,但是对见识过高楼大厦的现代人来说,却是没有半分震撼可言,充其量就是有些新鲜罢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