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五章 人心浮动 (1 / 5)
手机同步阅读请7
第二百一十五章人心浮动
“驸马邬景和?”当听完了王葳蕤述说,赵越这才想起来这一段时间里京城中传的沸沸扬扬的一场儒林盛会。说的就是当朝驸马爷,嘉靖皇帝的妹夫邬景和连同几位至交好友,要在府里举办一场诗会,听起来就是一个古代版的文学沙龙。
不过对于因为环境与交通通讯限制的古人而言,很多人或许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出生时的城镇,对外界的消息来源也十分有限,故而像是这种颇具规模的聚会,就成了他们这些人彼此交流有价值信息,增进感情,传扬名声的最佳的途径。
如此一来,这盛会一觉得举办,就立刻传的大街小巷世人尽知的地步,不过因为讯息不通畅的关系,聚会很早就开始宣传造势,一是为了方便通知到要邀请的才子名士,二来也是给众人一个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准备什么?还不是为了准备以最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天下英才,难不成还真的以为聚会上指到谁,让谁作一首诗,就都能像是曹植一样七步成诗?
显然从唐诗宋词发展到明朝,这诗词之道已经臻于化境,早到达了巅峰。天下间的读书人把这诗词之道都已经给走绝了,再难以有新的突破。
故而到了元代的时候就开始有元曲开始兴盛,诗词已经少有读书人再去辛苦钻研,毕竟再辞藻华丽也不可能比得过唐诗,再推陈出新另辟蹊径,也不可能超越宋词。如此一来,文章开始从短篇向中篇发展,传奇开始向着故事进化,而诗词也变得更具有娱乐性,这也为后世的所谓现代诗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现代诗歌说的好听,其实就是古文赏析的白话版本,在古人看来合辙押韵的诗歌不过就是一篇篇文辞浮华的打油诗,粗鄙不堪,可现代文人则倍加推崇,认为这是文化的解放,灵魂的自由,实际上也不过是四个字,“迫于无奈”罢了。毕竟一个文学题材的巅峰,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沉寂,更是引动了下一场所谓“**”的诞生。
至于说明代以来,民间开始兴起类似小说的文体,据说这是在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说:“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事,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痴文妇,尤所酷好。”反映了当时小说的读者群主要在市民阶层。
明代文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就是直接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其中就有后世人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的长篇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亦多由宋元说话中的讲史、说经演化发展而来。到了嘉靖以后,文人的写作思路彻底被激发出来,大名鼎鼎的,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当然了,这明朝的文化史和赵越关系并不大,他也并不关心。只不过这一场聚会,从他到北京至今,可以说是被人提起了无数次了。
谁见到他都先问他知道不知道邬驸马办文学沙龙的时期,见一次问一次,然后又十分热情的替人家驸马爷做邀请,也不管人家大明朝的堂堂驸马,嘉靖皇帝的亲妹夫愿意不愿意。
本来赵越是打算去“蹭”的,不是跟严世蕃,就是和徐文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