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13章 军备与扩军并重 (2 / 4)
刘湘插话道:杨杰将军,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即使苏军增兵,在贝尔加湖方向,苏军作战部队规模也难以达到60万人?
杨杰点头道:是的,刘蒲登将军,即使不考虑运输远景,苏军也只能达到这个规模,须知道苏联各部队损伤甚为严重,需要从欧洲部分调派大量部队进行补给,杨子惠将军在中亚地区展开攻势,苏军为了保证中亚地区这一战略后方安全,必然在在中亚地区囤积重兵,中亚地区也占去了苏军庞大运力。
如此看来,苏军在后贝尔加湖方向最多能集结100万军队,若是保证后贝尔加湖方向作战需要,苏军在中亚地区也只能集结50万大军。
在这种情况下,前方作战苏军人数最多达到150万余人,根据中苏军队战力,中**队保持在250万人,就可以保持其攻势态势。
因此,对是否进行战争动员,意见分歧更大了。
以潘文华等人为主的人员认为,若是讲究军队人数,动员能力,**当然不能与我们相提并论。
中国有5万万同胞,**才多少?才1万万,中国人口是**的五倍,对中国来说,可以随时将军队规模扩大到1千万,两千万,但是若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如此大规模扩军只会带来财政更加困难
鉴于这种情况,张绍增、潘文华等人不建议大规模的扩充正规军队,建议将前线作战部队保证在250万左右的水平,与苏联形成,在后贝尔加湖方向,形成2:1的水平,在中亚地区形成1:1的水平,如此就可以保证作战要求。
为了满足要求,张绍增、潘文华建议全国正规部队动态维持在450万左右,如此可以应对前线出现的可能兵力匮乏现象。
为了避免应对可能的危机,加强地方民兵组织训练,后备役训练,在全国建立起超过300万的预备役、500万的民兵组织,如此即使前方作战不顺,也可以快速的进行补充。
杨兴决定采纳这种意见,杨兴认为,中国由于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战争动员与西方国家不一样,他们主要进行人员动员,而我们则主要进行工业、物资动员。
在战争期间,我们将优先保证各项军工生产的正常进行,加大新武器的研发,加大武器的生产。
对于兵员方面,大本营通过决议,在年末,正规军将扩大到450万的规模,在全国建立300万后备役,建立500万民兵,如此保证充足的兵力补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